社區伙伴電子報
社區伙伴電子報第13期2016年1月20日冬季
路漫漫而修遠──公益人建業守業經驗分享

  民間參與的非營利公益工作,對於推動社會良性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許多人懷著改善社會的熱望,願意離開主流,投身公益工作,接受相對遜色的待遇,實非易事。而投身者要持續踏走公益路,甚至成為一生的志業,當中所涉學問更是豐富宏大──從選擇公益服務的範疇、建業和守業所需的條件、個人能力的培養、如何應對挑戰,到怎樣堅守事業,以及公益人如何從事業中成就個人生計和福祉,每個面向環環相扣,鍛鍊公益人的智慧。

  可持續生活的探索和實踐,需要我們對生活有所思考和行動,要壯大這股潮流非常依賴公益工作的推展。今期專題請來社區伙伴三名前員工,他們在離職後創辦了自己的公益機構,或到公益機構出任主管,擔起大旗,打造一番事業。個中有何經驗可借鏡?曾經歷怎樣的苦樂得失?怎能永續事業益人益己?且細聽三位由衷的分享。

對於建業的六項思考

對於建業的六項思考

更多
  市集是本地農耕與人的一種新關係

市集是本地農耕與人的一種新關係

更多
  公益人的堅守之道

公益人的堅守之道

更多
影音傳真
[圖片故事] 親炙器物,反思消費  

[圖片故事]
親炙器物,反思消費

更多
[圖片故事] 半農半牧,傳統智慧  

[圖片故事]
半農半牧,傳統智慧

更多
[錄像故事] 富足之路──柳州傳統手藝腐竹  

[錄像故事]
半農半牧

更多
項目焦點 可持續生活網絡
上下求索永續快樂──廣西壯族那莫人的尋索歷程  

上下求索永續快樂──廣西壯族那莫人的尋索歷程

更多
傳統知識學習與創新
疑惑當下,再思傳統  

疑惑當下,再思傳統──雲南藏族村民探究物質豐裕後的健康問題

更多
認識伙伴
農業與生活的距離

農業與生活的距離

「社區支持農業」(CSA)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城鄉距離,它牽涉甚麼思考?背後又有哪種更深層的意義?一位參與CSA事業的台灣伙伴朋友簡潔精煉地表達想法。

[更多]
資源共享
生態畫冊共賞

生態畫冊共賞:《西南民族生態繪畫──民族視角中的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

本書收錄了中國西南地區16個少數民族與漢族的100餘幅生態畫作,以民族社區的視角,展現了各社區的生態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態系統健康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更多]
冬季感言
冬季感言

「找到自己喜歡做的,自己可以做的,同時又有社會價值或被社會認可的事,中間的這個最佳平衡點,真的非常關鍵。否則,會遭遇到各種外部阻力和內心壓力。」

~ 馬彥偉(內蒙古阿拉善泉心可持續發展中心創辦人、前社區伙伴生態農業項目官員) 談選擇公益事業類型的考慮

 

我們的願景、使命我們的工作理念我們的項目焦點我們的項目點

 

歡迎投稿分享 歡迎投稿分享

我們都為實踐可持續生活而努力,即使是地區和手法不同,但所產生的漣漪效應定能讓其他伙伴有所得著。請把你們的故事投進:enews@pcd.org.hk,與我們分享你的經驗和反思。題材與項目相關,請提供作者名稱、項目背景及相片,字數限2,000以下。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社區伙伴是一個在中國境內服務的社區發展機構,它沒有任何宗教或政治背景,於2001年5月由「嘉道理基金會」在香港創辦及資助(經由麥哥利夫人所管轄的基金部份)。「嘉道理基金會」成立於1970年,創辦人賀理士嘉道理爵士一直秉持〝助人自助〞的信念。

社區伙伴相信,每個人不管物質如何匱乏,都有權利和能力與別人丶大自然以至整個世界和諧共存,過有尊嚴而可持續的生活。要維持一個和諧而永續的社區,人們身心的康健至爲關鍵。社區伙伴相信,社區要團結起來,反思社區與大自然的關係,重尋傳統文化的根。

主要工作包括: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生態農業、整全健康、傳承和創新鄉土文化、反思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學習和實踐可持續的生活。

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

香港總部:
香港九龍佐敦西貢街 20 號志和商業大廈 13 字樓
電話: (852) 2458-0011    傳真: (852) 2430-7099
電郵: info@pcd.org.hk    網頁: www.pcd.org.hk

訂閱本通訊 與朋友分享本通訊
如閣下不希望收到本通訊,請按下面的連結取消訂閱。
訂閱提示:為免本通訊被電郵系統誤作圾垃郵件,請把此郵址enews@pcd.org.hk 加到地址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