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可持續生活的內涵和實踐,很像一場跟當下單以資本和利潤掛帥的主流市場經濟對奕。主流經濟塑造了特定的生活模式,以經濟價值淩駕一切,當中固然能夠創造財富,擺脫貧窮;卻遺禍也深,例如肆意破壞大自然、弱化人際關係和社區凝聚力。 要在主流經濟下重尋自由自主而多元的生活,其中一個好例子是恢復近似傳統的「市集」,作為一種另類經濟嘗試,是現時國內可持續生活運動的重要環節。 在市集裏,交易物品不再是單純的經濟關係,而是雙方直接溝通交流,建立信任及互助關係──消費者支持小農生計,小農為消費者提供生態種植的健康食材;市集推崇自製(DIY-Do it Yourself)食物和手藝品的風尚,讓活在機器年代的人重拾生存能力和創造力、領悟身體勞動的意義和滿足感,以及承傳文化和重建自我價值。 今天消費模式越來越便利,只須踏進超級市場或購物中心,就物不絀給,又或安坐電腦前一按滑鼠,就心想物來。為何當下會有人捨易就難,倡復傳統市集?他們追求甚麼? 今期專題邀請中國內地三個城市(廣州、貴陽、成都)的市集組織者提筆,分享市集如何超越經濟活動,展現更多經濟以外的價值,成都個案更描述了台灣著名的合樸市集之組織經驗。
|
||||||||||||||
|
||||||||||||||
|
||||||||||||||
|
||||||||||||||
|
||||||||||||||
如閣下不希望收到本通訊,請按下面的連結取消訂閱。 訂閱提示:為免本通訊被電郵系統誤作圾垃郵件,請把此郵址enews@pcd.org.hk 加到地址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