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免我們的電子報被擲進「雜件箱」或「垃圾郵筒」,請把我們的電郵地址 enews@pcd.org.hk 加到你的地址簿內。

主流發展淹沒河流  川渝治理經驗探索出路

  四川是社區伙伴開展工作時間較長的省份,自2002始,我們以社區爲本健康服務爲切入點推動農村工作。而涉及健康的範疇,離不開人所生存環境的生態狀况,䭈因此健康議題後來擴展至「生態健康」理念,把人的健康與生活方式、自然環境及生態系統扣連起來。

  關乎生態健康的四川工作點,分布在一群小河流旁邊,成爲了鏈接四川項目的主要紐帶。河流可說是人類生存的命脈,漁農業的發展連同各方面的基本生活所需,都依賴一灣秀水自然涵養,若河流受到破壞,人的生存與文化將走向衰敗。當下中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騰飛躍進,河流所受的破壞和污染令可持續生活面臨滅頂之災,河流的治理已變成最急迫的生存課題。

  今期電子報專題探討川渝地區兩條河流的保育管理,以整全及多元視角審視河流的修護。不僅是“頭疼醫頭,脚痛醫脚”的技術性的策略,更須系統性的回應河流面臨的問題,核心是培育在地保護的力量和提煉經驗。例如在四川東北山區的花溪河,展開生態村莊及本土經濟社區項目,就涉及到水資源、水環境、水産業和水文化的全面保育,當中涵蓋人文(對水及大自然敬畏的人文精神)、自然生態、經濟、環境保護等多個元素的全面治理概念。在重慶市的黑水灘河,流域受破壞和嚴重污染,令水生物幾近滅絕,村民的飲用水資源備受威脅。透過教育和意識提升,我們嘗試與村民携手扭轉困局。我們期願從實踐中累積經驗,爲治理河流工作整理思路、尋索解難方法、探討治本之道,以向可持續生活邁進。

  1. 鄉村人文的源頭──柏林灣社區生態村莊溪流治理的故事 ── 張浩良 (四川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秘書長、林業工程師)
  2. 愛她愛的深沉──保育四川黑水灘河水生生物記 ── 王培 (重慶市北碚區偏岩古鎮居民組織、黑水灘河生態保護組組長)
  3. 直面真相、齊心解難──黑水灘河上游修建飲用水池的故事 ── 盧銀春(重慶公衆河流環保文化中心項目助理)
項目焦點
生態農業

廣西生態種養戶的成功與喜悅

  許多打算從事生態農業的人都擔心市場風險太大,一旦農作物賣得不好便生計堪虞,但廣西一位生態種養戶卻能予以同路人歡喜盼望,他的嘗試不但收到市場好效應,對理想的堅持帶來生活的欣喜,同時亦感染其他農戶也來追隨生態耕作的活路。他從生態養豬開始,至種植常規品種的水稻、實踐稻田養鴨及以自然農法種果樹。一路走來,拒絕農藥化肥,以開放態度學習各種生態種植方法…… [更多]
學習可持續生活

文化守護者──重尋廣西少數民族陀螺與牛角樂器製作文化的風采(錄像)

  珍惜、保育和傳承可貴的傳統文化是可持續生活的重要一環。一名廣西南丹縣裏湖的博物館工作人員,拿起攝錄機,把當地一位致力文化傳承工作的小學老師的行動,以鏡頭記錄下來,述說老師如何傳承當地的陀螺文化與展現牛角樂器製作文化,重尋傳統的風采。此紀錄片更獲奬,向年青人展示另一種能認識自己家鄉與民族文化的途徑。…… [更多]
 
享受大自然

尋索森林族群──期待紅鼯鼠、滇蛙、白眉長臂猿

  位於雲南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有高等植物近5,000種,又有各類珍禽異獸,包括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81種,社區伙伴支持該自然保護區各種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活動。一位十歲的小孩親到保護區的森林,探望其中的重要動物族群,體驗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果效。在等候與尋索之間,小孩對動物的期待與乍見驚喜,足見大自然可如何帶給人類欣喜。…… [更多]
資源共享
經驗共享──柑橘類果樹生態種植手册
社區伙伴與廣西桂林一個健康中心合作,爲陽朔縣漁村村民開展有機種養項目,其中包括推廣本土果樹有機種植技術及整理經驗。其後搜集了十多個生態農戶的種植經驗,出版《陽朔漁村柑橘類果樹生態種植手册》,介紹土壤改良方法、有機肥料及營養液製作方法和試驗情况、病蟲害防治經驗和生態農戶心得等,可供其他地區的生態農業參考。
[按此下載手册全本]
好書共讀──《落地生根──社區支持農業之甦動》
2012年10月,社區伙伴與姐妹機構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在香港舉辦了一場「落地生根——社區支持農業經驗研習會」,120名來自大陸丶香港丶台灣的社區支持農業實踐者匯聚分享各自實踐中的經驗和喜怒哀樂。籌辦團隊有感於當時的討論未能面向更廣大的實踐者和公衆,也因研習會的討論激發了團隊自身對於社區支持農業的更多思考,遂籌組了這本結集。本書呈現兩岸三地社區支持農業實踐的共性與差異,內容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丶創造城鄉共好的社會環境丶重建社區丶社群關係丶農耕所帶來的價值轉向等幾個主題。
[了解更多及全書分章節閱讀]
[全書網上閱讀]
齊來學習可持續農業──《可持續農業》期刊2014年第1期出版
《可持續農業》期刊是由社區伙伴支持、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及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研究會合作出版的季刊。此季刊以荷蘭可持續農業學習中心ILEIA推出的《Farming Matter》雜誌內容爲基礎,每期深入探討一個可持續農業的專題,讓讀者從中思考中國本土的相關農業情况。季刊的2014年第1期已經出版,從多角度探討豐富農業生物的多樣性。
[網上閱讀]
研究成果分享──《扎根於生態、生計、文化的 "和平婦女" 行動研究》
當下世界了解的「和平」概念,已超越了僅僅是消滅戰爭或軍事衝突的範疇,而延展至消除「隱性暴力」,讓人獲得安然的日常生活。社區伙伴支持的這項研究,搜集了中港台三地婦女對抗三種隱性暴力的個案,她們以實際行動抗衡生態危機、生計困境及社區生活文化衰敗問題,探索生活的另類可能。研究通過分析她們的行動經驗,用以思考和建構可持續和平的實踐模式。
[了解更多及網上閱讀研究報告濃縮本]
雜誌共享 ──《比鄰泥土香6》
由社區伙伴出版、思考可持續生活的雜誌《比鄰泥土香》第六期已經面世,今期以“留城青年”爲專題,分享了來自大陸、台灣、香港的年輕人的探索,他們從食物、手藝、文化、互助等不同角度,挖鬆城市土壤,令生活可以更加自主、更有人情味、更生態友好。本期更獲著名人文學者錢理群教授爲專題撰寫導讀:《尋找城市的根,重建城市與鄉村、自然的聯結》,給予我們支持和鼓勵。按此下載雜誌全本。另可在北京及廣州兩地點索閱印刷版本,詳見:http://www.pcd.org.hk/zh-hant/node/1320

也許您會對以下信息感興趣:

我們的願景與使命 / 關於社區伙伴的歷史 / 我們出版的刊物 / 基本項目手法─培訓協作者 / 我們在那裏服務?
夏季感言

「溪流維繫著鄉村衣、食、住、行的生態安全,是社區旱澇保收,先賢智慧承載的通道,是鄉村社會難以割捨的生命與文化之源。」

〜張浩良(大巴山生態與貧困問題研究會秘書長、林業工程師)

歡迎投稿分享
我們都為實踐可持續生活而努力,即使是地區和手法不同,但所產生的漣漪效應定能讓其他伙伴有所得著。請把你們的故事投進:enews@pcd.org.hk,與我們分享你的經驗和反思。題材與項目相關,請提供作者名稱、項目背景及相片,字數限2,000以下。
連系 PCD
公開招聘
  項目官員 - 廣西
關於我們
  "社區伙伴" 是一個社區發展組織,於2001年5月由 "嘉道理基金會"創辦及資助(經由麥哥利夫人所管轄的基金部分)。"嘉道理基金會" 成立於1970年,創辦人賀理士嘉道理爵士一直秉持 "助人自助"的信念。

  社區伙伴相信,每個人不管物質如何匱乏,都有權利和能力與別人、大自然以至整個世界和諧共存,過有尊嚴而可持續的生活。要維持一個和諧而永續的社區,人身心的康健至為關鍵。社區伙伴相信,社區要團結起來,反思社區與大自然的關系,重尋傳統文化的根。

聯絡我們
香港總部:
香港九龍佐敦西貢街 20 號
志和商業大廈 13 字樓
電話: (852) 2458-0011
傳真: (852) 2430-7099
電郵: info@pcd.org.hk
網頁: www.pcd.org.hk

項目辦公室:
雲南辦事處
四川項目辦公室
貴州項目辦公室
廣西項目辦公室

  訂閱本通訊
如閣下不希望收到本通訊,請按下面的連結取消訂閱。
訂閱提示:為免本通訊被電郵系統誤作圾垃郵件,請把此郵址enews@pcd.org.hk 加到地址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