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速城市化下的"人体加油站"

文 / 罗丹 (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

  "人体加油站"是11月"香港城市农耕考察"之旅最後一天,我们路过荃湾一条老街无意中瞥见一家铺子的店招。走得累了丶乏了,停下来歇歇脚,喝点东西然後继续赶路。回想此次考察之旅中,众多城市农耕工作伙伴们的经验,於我仿佛也是汲取了满满的能量,可以向着远方持续前行。於是,盗用那家店铺的名字,为这篇考察感想命名。

城市怎麽可以"农耕"?

  "到香港来考察农耕,有没有搞错?香港很早年就没有农业了!商业化如此发达,农业的广阔天地应该是在内地啊!"我的香港朋友吃惊的说。是啊,的确很匪夷所思。不过香港给我的印像一直是"矛盾"的,一方面商业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另方面他们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务,捐款扶贫济困绝不吝啬。而农耕在香港这寸土寸金的地方也被慈善团体丶普通市民丶原住民和新移民,被男女老少以各种方式实践,一个矛盾的词语"城市农耕"也随之产生。城市怎麽可以"农耕"?大不了养点花花草草罢了吧?可在香港,这矛盾的地方,农业耕种真实的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静静的发生着。这一切,究竟为何?

共融与可持续生活的实践

  七天里,我们到过多个地方探访,还和同去的内地伙伴不断交流。在新生农场,精神疾病患者和智障人士通过生态耕作丶分拣和包装蔬菜等工作,寻求与有尊严地与社会融合的路径;在老农田,为了生存和事业的都市职场人士,可以在假日以农事劳动形式来放松紧绷的神经;在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一群热爱土地的人通过农耕方式,向社会传递永续生活的理念;在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宝湖道),一块园圃成为儿童们认识与研究香港及祖国环境问题的媒介;在马宝宝社区农场,马屎埔的原住民第三代用生态方式种植,唤起民众对於城市化进程中商业地产开发的反思,也希望可以为保卫家园多争取多一点时间;在绿田园基金的荃湾金色有机农耕园圃,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找到了晚年生活的快乐,和与亲人分享劳动的幸福;在帝堡城农耕园圃,中产们在冰冷的高楼之间拉近关系,他们甚至将环保可持续生活发展到更深更广的领域;在茶花籽家那关於"民以食为天"和"传统饮食习惯中的智能"主题讨论和集体烹饪,让我不禁对这个嫁作港人妇的江西女子感到钦佩。

  我想"城市农耕"的内涵并非单纯的只是在城市里用生态方式种植农作物,它更应该是追求多元共融丶追求可持续城市发展的一种实践。

寻求生活形态的多元选择

  在香港,生态种植已经衍变成一种具有多重社会功能与价值的工作手段和方式。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香港的伙伴们已经走在前面,对於成都根与芽这个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组织而言,在我们的项目学校和社区里,如何利用城市农耕的理念开展工作,香港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即使是在成都这样的西部内陆城市,也会时有社会发展速度太快,一不小心就会被抛下的焦虑影响。楼房越来越高,汽车越来越多,到处都是品牌连锁店,越来越多的农村被"统筹"为城镇,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样的发展固然无法逆转,但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元的选择和形态存在?走得快的同时,是不是也要有地方可以停下来"给人体加油"?

活动相片分享:
+ 击点放大图片

新生农场通过生态耕作,让康服者有尊严地与社会融合。
新生农场办的门市,一条龙式把康服者生产的食物卖给市民。
在绿田园基金的荃湾金色有机农耕园圃,让老年人找到了晚年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