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蘆笙共舞——凱裡


學習可持續生活


互助

蘆笙,一把8至24管的竹子,是苗族一種傳統的樂器,逢過節或紅白喜事,都會吹蘆笙、跳蘆笙舞,蘆笙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和村民交際的橋樑。在苗族生活裡,蘆笙文化是重要的元素。不僅如此,蘆笙更負有改善生計的任務。

過去400多年,位於貴州凱裡市的新光村,名字就與製作優質蘆笙、表演蘆笙連在一起。在全盛時期,光是賣竹蘆笙,新光村就能賺得10萬多元人民幣。新光村是周邊地區唯一還找得著蘆笙工匠的苗村寨,但是系著傳統文化和生計於一身的蘆笙卻逐漸消亡。成立於1987年的蘆笙表演隊名義上雖存在,但已留不住年輕的優秀人才,較之於在城市賺取的金錢,表演隊的收入真是微不足道。更糟的情況是,用以製作蘆笙的竹子,存亡也是危在旦夕。蘆笙竹林在集體化時代遭大肆破壞,很長的一段時間,這種特別的竹子幾乎絕跡,而殘存下來的,也因商業開發而遭大量砍伐。

新光村民一直希望能恢復種植蘆笙竹,他們太懷念蘆笙歌舞了!2004年,社區伙伴在新光村開展了恢復這種獨特文化傳統的項目,藉此加強社區的團結和可持續發展。村民都是自願參與的。我們和村民、政府官員等成立了一個社區為本的組織”蘆笙文化協會”。項目小組首先帶動示範生態種植蘆笙竹,總結種植後,向後來共同種植蘆笙竹的村民提供種竹和技術培訓。參加者逐漸認識蘆笙的不同部分、音質,需要怎樣的物料。當然,在學習製作技術之餘,就是動人的蘆笙歌舞表演了。

2006年,協會的會長潘貴生寧願放棄了月入過千的優厚工資而回鄉去,全力傳承和發揚蘆笙文化。他說:”我妻子還留在上海。這些年很多人都到城市打工了,我怕蘆笙文化有一天會失傳了。我一心就是為了這個項目回來。我還夢想有一天,我們的村子裡能有一個蘆笙博物館!”

協會成立了兩年,成員已增至80人,他們加入了不同的興趣小組,有種竹的,製作蘆笙的、表演蘆笙的,為蘆笙表演服刺繡的。很多村民做這事情,並不是因為生計,只單純的希望這傳統文化能為生活增添色彩。他們樂得有這個平臺交流,而種植蘆笙竹的農戶多是村裡生活較困頓的,在社區內賣竹,對種植的村民和蘆笙工匠都有好處。協會就負起統籌製作和銷售。協會的主要成員更期望把蘆笙銷售的利潤投進社區,成立基金,作為改善公共設施如修路、水利灌溉之用。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