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市集共學"交流後的學與思

攤主雪梅在市集現場製作由豆付幹造的當地食品蒸凍粑。(張小猫)

文 / 李文新(社區伙伴於四川成都的伙伴機構、成都高新區萬市自然教育中心前工作人員。該中心是發起"成都生活市集"的主要機構之一)

編按:

  支持營辦市集是社區伙伴的重點城市項目,旨在推動一種連結人群,特別是消費者和生産者互助的社群經濟,以及市集搭建平台探索可持續生活的模式,包括産銷生態食品和手作用品等。

  社區伙伴支持四川成都的伙伴機構、成都高新區萬市自然教育中心參與營辦市集至今兩年,期間該中心工作人員多次與台灣的“合樸農學市集”交流心得。以下是成都學員李文新的學習感悟扎記。

+ 擊點放大圖片
成都生活市集的現場。(張小猫) 成都生活市集的環保酵素攤位。(張小猫)
攤主雪梅在市集現場製作由豆付幹造的當地食品蒸凍粑。(張小猫) 成都生活市集設"生活學堂"活動,參加者學習綠色生活模式,如自製清潔用酵素。(李文新)
成都市集的大合照。(張小猫) 在台灣 "合樸農學市集" 的"農志學苑",成都學員與台灣朋友一起討論自然建築。(李文新)
在台灣 "合樸農學市集" 的"樹合苑"一角售賣生態農産品。(李文新) 在合樸農學市集上,有食器貸出和帶袋相傳的習慣,讓參加者的歡樂活動更綠色。(李文新)
 
在合樸農學市集上有鼓勵參加者實踐環保行動的計分游戲,例如自備環袋或使用貸出食器等,儲够積分可以兌換小禮物。(李文新)  

  2016年6月22、23日,很高興有機會參加社區伙伴(PCD)主辦的"市集共學"活動,再次聽台灣"合樸農學市集" [1]創辦人陳孟凱老師分享"合樸"經驗。

  早於2013年12月17日,在“台灣合朴農學市集陳孟凱成都分享會”上,我第一次了解合樸這樣小而美的生活共同體。你會感覺這個市集是活的,有生命力,有人情味,並不單是一個買賣農産品的場所──農友在販售自己的作物,沒有中間商分攤農民成果之餘,農友和消費者更能面對面交流,讓農友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對農産品的反饋,消費者又能認識農友和了解食物的生産過程、種植和使用方法,建立互助和感情聯繫。

市集把人聯結起來

  在這裏,人與人之間是有聯結的。當時很期望,成都也會出現這樣的市集。

  2014年3月22日,成都生活市集第一次舉辦。沒想到自己會成爲市集團隊成員之一,去做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同年5月16至19日,我又參加了PCD舉辦的"台灣合朴農學市集陳孟凱成都互助型市集工作坊",活動旨在"以成都生活市集爲例輔導市集實際操作,幷分享合樸農學市集的社群營造幸福學經驗"。

  原來市集不僅僅是"市集"。通過合樸的幸福學,知道市集其實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了解合樸這8年中遇到問題的解决思路,對於運作生活市集的我們來說,獲益良多。上段提及的活動有一個環節是"Q&A"(大家提出關於市集的問題,孟凱老師孟凱老師統一回答)。我一直還記得孟凱老師說的一句話,大意是:"8歲的市集和1歲、3歲的市集面臨的問題不一樣。跑步階段處理問題的方式,不一定適合還在爬行或走路階段的。"

到台灣"合樸"取經

  2016年1月5至14日,有幸參加了由PCD四川辦公室統籌的"台灣社區營造交流團",期間參訪了合樸農學市集。這時,在合樸內用以做食品或工藝手作,和聚會交流可持續生活理念的新場地"樹合苑"已經開始運作了,而成都生活市集這時還有2個月就滿2歲了。

  當一開始了解到合樸作爲共生互助共同體的豐富內涵,便爲自己參與的成都市集打開了思路,比如擴展市集的功能和活動的豐富性,並想立刻付諸於實踐。但是當你實際去做的時候,會發現市集很難一開始就擁有全部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

市集功能多元

  1. 産品的展示和銷售(有在地新鮮生態種植的蔬果、無添加健康的加工品、環境友善的生活用品等);
  2. 提供生産者和消費者面對面交流的平台;
  3. 市集同時是一個生活學堂,推廣綠色消費等可持續生活理念和實際操作的場域,學習生態農業及綠色生活方式;
  4. 社群的建立和營造(比如幸福學、教育訓練課程、社區貨幣、部落、農志學苑……)。

  就像很難一下子吃成個大胖子,要經營出上述這些市集的全面功能,需要時間和經驗積累,待到天時地利人和皆配合,自然水到渠成,而不是按計劃由部分搭建出整體來。刻意爲之,只得刹那烟火。

  到了2016年6月這次的"市集共學",似乎更明白了2014年孟凱老師那句話的意義。他對合樸案例的研究透徹深入,視角多元。在他的幾次分享中,就算是聽到相同的案例,不同時間會有不同收穫。拿自己來說,由沒做市集,至剛做了市集3個月,及後做了兩年多市集是三個完全不同的階段,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也不一樣。看同一案例,關注的深度和角度不同。

  再有,合樸的經驗像是一個活的生命體,可以隨著時間去生長和延續。如同一本書。有的書越讀越薄,有的書却越讀越厚。合樸就是第二種,這裏有時間的沉澱和經驗的積累。

成都市集締造可持續生活學堂

  至於成都生活市集,都望能達成與合樸的相類理念,成都市集團隊希望支持四川地區的生態農友,推廣可持續的生活文化與生活方式,讓市集成爲集生態農耕、可持續生活、城鄉互助共生理念的生活學堂。

  在成都市集現場,消費者可以將家中閒置的乾淨紙箱、環保袋、包裝防震膜(鋪墊於貨物運送箱內、預防物品因運輸被震壞的泡泡膜)、鶏蛋盒等可回收包裝物品帶到服務台,讓市集攤主可以循環使用。消費者帶上食具和環保袋逛市集,减用一次性物品的次數,並來生活學堂了解環保酵素的製作和使用方法......

  成都市集中,一位是逛市集的消費者,一些是高中生環保俱樂部的志願者們,大家有著同樣的環保理念——希望更多人開始用厨餘製作環保酵素,踐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他們因市集相識,參與到市集理念攤位中,在市集現場推廣環保酵素,並逐漸影響了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市集形成共生互助社群

  這些基於相同興趣或夢想而在市集出現的團體,也許日後發展成類似合樸那樣的部落形式,也許是自然生成的其他形態。最終會發生什麽尚且不知,不過似乎也值得去嘗試探索這未知的可能性。營造適宜的氛圍和環境,讓更多像這樣的關係在市集聯結起來自然生長,於適當的時候給予支持,這是市集團隊需要做的事兒。

  正因爲市集讓人與人聯結,人與人在不斷的互動中帶來關係厚度的增長,人們從互動到互信。市集中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農友和消費者共同形成了城鄉互助共生的社群,互信互助是社群能够持續發展下去的基石。市集是這個社群的載體,凝聚大家力量,發展本地生産、本地消費模式的小區域公平經濟合作方式(例如「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 CSA),而互信互惠的社群反過來又可以支持市集的可持續發展。

"社群經濟"對應"主流市場經濟"

  對於市集本身來說,生活市集目前還沒有自我造血能力。至於市集現場攤位和生態餐帶來的收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目前,個人傾向認爲市集的經濟模式更多體現的是社群經濟,由社群力産生經濟力——與市場經濟的買賣競爭、規模化生産、利益最大化等特徵的模式截然不同——社群經濟,一種互助經濟,提倡社群協力、小而多樣、以人爲本。

  改編自日本社區設計師山崎亮在其著作《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一書中的卷首語,來表達我對市集的憧憬:"比起有一百萬人造訪,却只各造訪一次,不如成爲一個有一萬人願意造訪一百次的市集吧。" 前者是熱鬧過後,什麽都沒有;後者雖小但美。逛市集多了,才會有不斷溝通交流的機會,從而建立關係,加深情感聯結。相同理念的人聚集在一起,才有形成社群的可能。


注解:

(1) 合樸農學市集是台灣一個透過推廣有機農業、舉辦農民市集、學習農務農藝及倡議城鄉互助等,以探索幸福生活之源的一個民間機構。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