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伙伴成立北京代表处 与政府部门良好互动

        2017年8月16日,社区伙伴获得了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的《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登记证书》,成为首批由环境保护部(2018年3月后组建为生态环境部)作为主管单位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并成立北京代表处。此后数月间,社区伙伴(香港)北京代表处与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保持了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参与北京市公安局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办公室、环境保护部国际司开展的座谈、调研、走访活动。2017年12月2~3日,在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指导下,社区伙伴还承办了“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之“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分论坛。


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耕 推动社会化广泛合作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于2017年12月2日至3日在广东省惠州市召开。社区伙伴承办了论坛年会之“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分论坛。

        本分论坛以“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全国农业、环保、林业、生态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及相关管理部门代表济济一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统农业保护与生态农业技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过程农业与化肥农药零增长为主要议题展开交流,为推进全国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问诊把脉,建言献策。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他认为,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从三农问题为重中之重到新农村建设,再至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脉相承的,是国家重大的战略转型。进而,温教授从世界农业异质性及成因探讨了乡村振兴对中国与世界的积极意义所在。 

        在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季昆森认为,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区伙伴(香港)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林志光作为承办方代表,以“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耕的路上”为题,回顾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历程和成果。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出现了多种生态农业的实践,如农村社区自给自足为本的自然生态农业、生态修复性的有机生态农业、返乡寻找农耕生活方式,建设乡村家园等等。国际上的各种先进经验也被引入进来。

        农耕是我们民族的生命线,融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为一体。不能只将农业看作一个产业,文化、教育、生态等功能正在逐步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尊重。例如,国际有机农业从标准制定的2.0阶段进入3.0,有机3.0已经超越农业、食品业的认知限制,将土壤、动植物、人类、地球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健康整体来发展。

        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呈现,也需要多元化的群体参与。以往生产者、消费者、教育者等等单一身份的圈子正在被突破。作为社会组织,社区伙伴在其中的角色与位置——通过提高人们对农业“多元功能”的认识,支持多元群体实践、搭建网络平台,推动城乡互助连结的模式,支持社区为本的实践与行动。他提出,社区伙伴(香港)北京代表处在2017年组织本次分论坛,希望学习跟进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跨领域的交流与对话,以社会广泛性合作、强调多样性、传统与创新、互信的理念,追求生态农业的真正可持续发展。

        论坛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原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指导、原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支持。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专委会原副主任张景安,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吴国增,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王春益等部分省(区市)负责人和专家出席了论坛。

        本次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期间,社区伙伴还于分论坛处展示本机构的自然生态及可持续生活理念,以及有关大自然智慧 、生态农耕、传统文化等具体工作策略及成果。此外,也向与会者展示了一些合作伙伴手作的产品。如基层社区用废油制作手工皂的可持续生活实践、来自贵州侗族糯米老品种,引起了与会者很大的兴趣。


社区伙伴展示可持续生活理念、工作策略与成果


来自贵州侗乡的龙额水牛毛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