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自然做我们的老师——自然教育的探索

项目焦点──尊重大自然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教室里,十几个六到八岁的孩子跟着毛毛虫和玫瑰花两位老师朗朗读着这句民间的古谚。之前,孩子们刚用衣袖下还露出来的小胳膊感受了清爽的风,再周围看看,是啊,同桌的娜娜这两天也加了件衣服。一会儿,孩子们走出了教室,他们先是和老师们一起观看院子里的那棵银杏树,怎麽,那些翠绿的小扇子不少都泛起了微黄的边……啊,秋天来了!於是,孩子们继续在校园的菜圃里丶草地上好奇地寻找着秋天的痕迹。

对这麽大的孩子来讲,秋天并不陌生,但这样的一堂关於秋天的课的确让孩子们兴味十足。我还没有说,协同毛毛虫老师上课的班主任在课堂里还和孩子们分享了他自己在秋天的故事,教孩子们读了一些有关秋天的诗。连我这个旁听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北京的一所读经学校,学校注重孩子们的德育和生活训练,日常的学习以中外着名典籍的背诵为主,兼顾美育丶劳动及武术等科目。在中国近代已惯取西方分门别类的课程设计为主的中国教育来讲,这样带着浓厚复古色彩的教学不可谓不激进。2007年底,瀚海沙环境与文化工作室开始走入这所学校,他们想在这里实践「自然教育」,准确地说,是探索自然教育和植根传统文化的读经教育的融合。自然教育是什麽?人的成长到底有多少可能性?我们要培养什麽样的人来创造怎样的社会?……每一种新的教育尝试,背後关心的究竟还是这些根本的问题。

有别於主流教育模式把人沦为社会发展工具的教育目的和手法,自然教育强调人本关怀丶自主学习及开放学习空间,让孩童在亲近自然的的环境中长大。教育是令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成长是满足人生的追求,生命是与自然相互依存。社区伙伴希望透过自然教育来更多地了解人的培养和成长的可能性,期待这种教育在孩子们的成长中生根发芽的同时,推进城市人群对於现代化发展下的价值观丶追求丶生活模式丶人际关系进行反思,毕竟教育是我们创造未来,传承社会价值的重要阵地。

瀚海沙环境与文化工作室成立於2002年的北京,初为关注荒漠化的公益组织,後来,瀚海沙认识到生态的荒漠化源於心灵的的荒漠化,开始将工作的重点转入自身的反思和改变,并出版《山水间》和举办看片会丶文化遗址导游等多类活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公众内心建立起一种力量,激励他们去开啓自我教育之门。近年来,瀚海沙与社区伙伴一起探索着自然教育在中国本土的可能性,从传统文化中发掘自然教育的新路向。他们正在开发的课程包括校园有机农耕实践丶垃圾分类等养成课,还有结合二十四节气发展出来的自然教育课程。希望透过这样的实践,使大家重新审视人与土地丶人与动植物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成为绿色生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使噪动丶役物的心态转为平和与满足,完成心灵与自然环保的回归。

除了与瀚海沙的自然教育合作,社区伙伴还与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教育中心开展面向京城打工者子弟的自然教育课程,在北京乡效的自然教育基地中重新激发这些孩子源自乡土的文化脉搏,在自然中吸收养份,并将「简单自然」的生命活力带进孩子及社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

社区伙伴未来也计划透过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培养更多年青的自然教育协作者,鼓励更多本土的自然教育尝试。

周晖
社区伙伴城市项目官员

返回上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