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勤恳地插秧。(王基健) |
文 / 王基健(弃城从农两年,於云南大理种地)
编按: 王基健,人称「老王」,马来西亚人。2002年被木材进出口贸易公司外派到上海工作,换一个城市赚钱,不换的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在对现代化城市生活进行反思後,毅然作出重大转变,弃城从农,到云南大理去耕种,当全职农夫,却感受到农耕生活无比的自由丶快乐和幸福。以下是他由衷的自述和心路历程,让被边缘化的农耕事业展现其美好价值。 |
在上海工作,感受经济发展的飞速步伐,也看见社会的贫富差距,人们生活在不健康食品丶劣质衣物和环境污染之中。面对各种问题,开始有了关於未来的思考。经过四年的准备,到2007年辞职,参与公益机构的农村发展和扶贫工作,期望为改变大环境尽一分力。在公益的道路上却认知自身能力的不足,也意识到每天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必须仰赖别人提供,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於是更深入的反思生活,理解许多问题归根结底都与食物有关,在2012年参与了香港社区伙伴云南办的阳台菜园项目,在关注食物课题和获取农耕知识之馀,决定去做个实践者,从零开始,到大理当农夫。
为甚麽选择这样的生活?
简单的说,我和太太想实践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在食物上自给自足。我们认爲自给自足的生活才能让生活更自由,而自由的生活会使人更少压力丶更快乐。更何况种地还能爲我们提供好吃而健康的食物哩。
现在我们不需要再外出买菜了。没有了买菜的开销,也减少了赚钱的压力,省下来的不多,但人在精神和心理上会轻松些。最重要的是,每天吃自己种的菜是非常愉快的,完全不必担心菜的品质。而且新鲜出土的菜的滋味真是好极了。
一亩农田看来只不过是一小块地,实际上它却是无穷无限的天然资源。我们爱惜田地,田地也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
农耕过程中的技术探索
"完全没有种过菜,会不会种不出来?" "种地辛苦,挨得住吗?"
在决定种地之前,我们对於要改变生活方式(从城市到乡村,从白领到农夫)并没有把握。可是,真要有了十足把握才行动,恐怕一辈子也去不了种地啦。
我很记得第一次下地的情景。那是九月天,我们的房东将他家一小块地让出来给我们试种。那只不过是很小的地,房东说:"你们先试试种吧。" 完全一副看我们能搞什麽鬼的样子啊。锄头也是房东借的--意思是先不须破费,没准过几天就打消种地念头了。
当时我拿着锄头,妻子在身旁,我们对着那片收割後的玉米地,竟不知该如何开始去翻地才恰当。结果我们硬着头皮向旁边农田里一位农民阿叔请教,阿叔很好心的还做了示范。一分田地,我们当时却是用了一周时间才完成了翻耕。
我总是觉得任何的学习在有直接的教导就会事半功倍。种地也是。当初选择去大理种地,一是因爲大理有肥沃的田地和好气候,比较适合入门者进行实践,如果一开始就去跨最艰难的门槛,我担心没两下就要打退堂鼓。而且我们还听说有不少像我们这样的城市人在大理种地或做有机种植,希望也能获得他们的帮助。後来发现其实他们更多只是租地并雇工种地,关於种植的学问也不甚了了。本来希望获得实践者的技术指导,却发现原来大家半斤八两。
结果大理农民成爲了我最好的指导者和老师。他们在种植方面不厌其烦给予教导,不收学费,还送菜给我们。没有他们,我在学习农耕技术上必定会很缓慢。来大理种地之前,我从各种书本里获得耕种知识,像自然农耕等种植方法的理论,而且觉得自然农耕是最理想的农耕方式。我心想自己一定也要实践自然农耕,甚麽不用拔草的懒人种法。
我在秋天开始实践种地,大理的气温还比较高,偶尔还下雨。看菜苗好不容易才冒出来,真开心啊。可是杂草却也在疯长,看了心慌慌:不拔草真的行吗?
後来我找了一块更大的田地,这块低洼田常年潮湿,雨季时还会积水成涝,於是所学的如何保水抗旱等理论和方法全部用不上,最後还是转向农夫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局限和大理农民的热情,令本来要实践自然农耕的我,最後学到的却是当地人的传统农耕方法。应该说,我们从农民朋友那里学来的是农活的基本功和农耕知识,在还没有能力实践自然农耕法之前,我们尽可能以自然和有机的方法种地。
总的来说,只要是好的农耕方法,有机的丶环保的,我们都会考虑去实践。有机种植或其他着重自然种植的方法,与学习传统的农耕方式是没有冲突的。传统农耕方式是很实际的,而且往往是因地制宜的,是当地人智慧的传承。
思考人生的苦与乐
现代的生活(无论城市或乡村)变得"简单"了。我们的人生往往只围绕着赚钱这件事情在转。大家觉得金钱可以满足需要,也习惯了以钱财解决问题。赚钱是与生俱来的人生目标,父母亲提着这个愿望培育孩子。而城市是最有赚钱效益的地方,所以人们向往城市。但城市生活却又被规划成重复而机械性的,有时候一天下来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麽。城市也是建立在消费主义之上的,享受生活的往往是富裕人群,不富有的人很多活得像危巢上的蛋。但不管是有钱或没钱的,大部分人出门就是购物就餐,回家就是吃饭看电视;幸福的人是这样,不幸福的人也是这样。
赚更多钱爲了什麽?是爲了消费更多的东西吗?可是之後会发现许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当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提供物品和服务时,我感到被动和不自由。这样的生活方式太脆弱且不可持续;哪天失业就哪天破碎。这样的生活也使我们和其他人失去了联系,彼此成爲陌生人。我们也和大自然越离越远,生活的圈子局限在家里丶单位丶购物广场。
我们更关心能买到多少食物,但忘记了食物的本来滋味。我们越来越难吃到健康的食物,更不敢奢望美味;有时候吃一顿饭都要去想吃下去多少化学物质。城市的环境越来越差,一切发展偏重於经济价值而不是生活和健康品质。我们辛苦获得的财富,最终可能都是爲了以後去看病。未来的健康美好生活是什麽?有人以牺牲当下的幸福去追求,也有人用当下的健康去换取。我们善於制造矛盾,不是吗?
从农之後手筑未来
种地总是维持着弯着腰丶背朝天面朝地的姿势,时而顶着炙热太阳,时而冒雨做活,身体的感受是辛苦的,但置身在大自然之中,耳朵听见不一样的季节里各类生物的歌声,眼睛看见花草昆虫或飞鸟;只要抬头前方就是苍山与云朵的画面,这一切都能让心灵和思相对宁静。如果不是农忙季节,田间往往只剩自己和几只养着的鶏鸭,可是伴随着突然发芽或日渐枯老的蔬菜和其他植物,内心其实经常会有所感动。
如果邻地里还有其他农夫,那麽大家偶尔会停下来聊聊天,聊天的内容似乎总是"种了点什麽呀"丶"雨水太多啦,小菜种不好"丶"价格太低咯,卖的还不错" 等等,对于外人而言必然是很单调的,但靠天吃饭的人们以如此方式分担着焦躁和忧虑,继续担起制造食物的角色。
两年来的农耕生活,我们爱护田地,田地也持续的给予我们大量的食物,这是美好的事。而将耕种所得与同样珍惜食物和爱惜地球的人分享是令人快乐的,他们给予我们的支持和信任很可贵。选择自给自足的生活就必须投入更多时间和劳力,在种地之馀我们也自制一些比如手工肥皂丶牙膏和护肤膏等生活所需。即使生活依然会受经济问题困扰,但得失自然有平衡,简单的日子少了烦恼和压力,我和妻子收获的不止是瓜果菜豆,还有一起共同手筑未来的机会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