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黎平县流芳村村民正在收割老品种糯米。(詹炜/社区伙伴) |
文 / 李青 (社区伙伴项目官员-生态农业)
+ 击点放大图片 |
流芳村农田里种有不同的老品种米,包括饭稻和香禾糯。 (李青/社区伙伴) |
流芳村农田间种稻谷,前面一排是黑米,後面大片本地品种饭稻。(李青/社区伙伴) |
贵州省黎平县流芳村村民正在收割老品种糯米。 (詹炜/社区伙伴) |
稻-鸭-鱼种植模式是流芳村的传统种植文化,农民在稻田中养育肥鱼。 |
小孩在稻-鸭-鱼的田中好奇地看鸭子如何捉害虫。 |
在现代的农田里,我们依靠科技研发许多农作物新品种,但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爲每一个新品种都会伴随一套相关规范化或标准化的种植技术,这些种植技术都离不开化肥农药。事实上,很多外来的新品种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容易招虫生病;同时爲了保证收成,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也是不得不使用大量化肥农药。而那些适宜本地气候的传统品种,却很抗虫抗病,即使遇到异常天气也不会绝收。一些例子显示,改种新品种的农村,後来发现种植传统品种有更多更大的好处,都转回种植传统品种,贵州黎平县的流芳村是个好例子。
贵州黎平县流芳村早年在杂交稻推广期间,种过一段时期的杂交稻,2003年起村民又陆续返回种传统水稻,一直坚持至今,不仅全村都种传统水稻,还影响了周围的村寨一些农户来种传统水稻。提起返回种植传统水稻的原因,他们的理解不仅仅要摆脱农药化肥带来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还有更多……
结合传统文化的种植方式
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各种节庆,居於流芳村的侗族人都离不开稻米丶鱼和鸭,所以侗族传统上就有稻-鸭-鱼的种植模式。这种植模式不仅让农田提供丰富的食物,更能保育健康的生态环境,因爲稻田中的鸭和鱼觅食稻田中杂草和害虫,它们的粪便又可爲稻田施肥,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循环,毋须施用化肥农药。然而,种植杂交稻需要投入化肥农药,这就污染了稻田,使得村民没法在田中养鱼养鸭。
传统品种美味可口
流芳村民都觉得老品种大米口感好,味美,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饭香。许多村民即使外出打工,也会自己带米出去,因爲吃不惯外面的米饭,也担心它们用了化肥农药不安全。
传统品种更适宜当地环境
一方水土不仅养一方人,也选择一方品种。村里有一些位置不好的田块,例如那些山上的冷水田和锈水田[注],栽种外来的杂交稻时産量低,都不如种老品种産量高。有这样田块的农户,即使在以前村里大面积种杂交稻时,他们都还保持种老品种。
更能节省劳力和外部投入
在返回种植传统稻米,开展有机农业之初,很多人是抱着靠种有机米赚钱的想法,但是几年过後,发现靠种大米确实赚不了甚麽钱。在有些地方,不赔本就已经很好了。尽管现在村里还是有部分大米拿出去卖,但是每年收获的大米一定是先满足自己,剩馀的才拿出去卖。但村里人认爲健康是最重要的,生病了自己受罪也要花钱,吃生态大米才会健康少得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很不足。有农户说杂交稻産量一般是比常规稻高,但是也很费事啊──从收割丶加工到储藏,要爲多出的几百斤米费很多劳力。杂交稻价格低,又不赚钱,种植时还要买种子丶化肥和农药,不划算。
农户这麽自信,还得益於这几年全村返回种传统水稻之後,农田良好的生态环境恢复了,稻田有随处可见的蜘蛛帮忙捉虫,稻株上病虫害很少,又有鸭子和鱼帮忙除草施肥,再加上稻种都是自己留的,投入大大减少了。
这几年,当邻村的农户在田里辛苦打农药时,流芳的农户却在悠闲地唱歌。他们一方面觉得流芳人不勤快,一方面也在暗自观察取经。现在周围一些村的农户也开始尝试生态种植,流芳有机种植协会也给大家送去各种老品种种子。改变,就是从种子开始的。
注:
冷水田:多半处於山坡上最高丶最上丶最偏的地方,大的不过一席,小的不可立足。那田里的水特别冷,比周围水田的水冷上几度,种植的品种要耐寒一些。
锈水田:又称煤锈田丶煤水田丶锈毒田丶发红田。其成因绝大多数是受含硫丶铁的煤矿渗出(或排出)水引起。田的水面浮有红褐色的氧化铁薄膜,或土壤表面沉积有锈色的絮状物。铁锈膜的覆被严重阻碍土壤中气体更换和环境更新,会影响水稻生长而减産。
冷水田和锈水田都是水肥条件不够好的田块,是"瘦田",不是"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