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成 (贵州省现代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学助理研究员)
协力 / 杨焱(社区伙伴贵州办公室生态家园项目助理)
被形容为 "地球癌症" 的土地石漠化[1] 问题令不少专家束手无策!
然而,今年三月开始,我们和兄弟单位贵州省草业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一起在贵州省麻山苗族地区开展 "文化回归与生态恢复行动" 研究项目,目的是希望运用贵州苗族的传统生态知识和技术技能,与当地村民一起去研究怎样把麻山喀斯特石漠化灾变山区的自然生态恢复本来面目。
治疗地球癌症
石漠化被认为像癌症一样难以根治,其原因是:一丶石漠化类型多样,目前还没有一种通用的科学方法能够治理所有类型的“地球癌症”。二丶治理方法单一,经济效益明显,生态效果不佳,而且这也违背石漠化地区缺水少土的客观事实,因此治理效果不明显。三丶一般恢复方法忽视当地传统知识的价值。普遍的观点是:传统知识不科学,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治理石漠化,但这样的代价太大。
湖南吉首大学生态人类学教授杨庭硕通过多年在麻山地区调研的经验,以及对於石漠化治理案例的分析研究,订出治理石漠化的四个步骤:1. 藤蔓丶苔藓类植物种植 → 2. 灌丛种植 → 3. 乔木种植 → 4. 动植物混合种养殖。期望可以渐进的方式丶不断完善和恢复原本的生态系统。
本土智慧治癌
在现代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孙秋所长和我的导师杨庭硕教授鼓励下,我怀着满满的信心毅然接下这份生态恢复工作,负责在试验区里开展项目活动,并按照杨教授的治理步骤开展试验研究,需作每个月不少於15个工作日的长期蹲点。当中的项目活动包括跟苗族村民讨论当地有哪些原生植物,适合每个生态恢复阶段所种植?收集而来的植物应该用什麽方法种植?例如村民提到在一些洞口小丶洞体深的地表小洞,底部有一些泥土,可以种植特定的植物,但是由於洞体太深,植物的种子很难吸收阳光,村民建议可以在其它地方先培苗後移栽。於是项目组总结村民的经验,设计出搭桥法,用绳子把育种的培养杯固定在洞口,根据生长的速度,在保证植物顶部能吸收阳光的情况下,逐步把培育杯往洞里下移,直至它可以在洞底的泥土里生根。这样可以减少移栽的工作量,同时也便於管理和避免土壤流失。
化肥遗害巨大
近半年参与这项生态恢复工作,我对两个方面有深刻的感受。首先,村民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贡献了很多本土知识,例如种植一年生的植物会加快石漠化的速度,因为每年的翻耕和采摘会带走更多泥土和水分。尊重当地生态特点和人们生活习惯的知识,对於生态恢复试验十分重要。
其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生态恢复试验所设想的发展步调与现实情况出现距离。原计划一年就能达到长势要求的藤蔓类庄稼,由过去长期施用大量化肥於土地上,而在试验期间没有再施用,土地还没能恢复自身的活力,导致藤蔓长势不佳;至於扦插的野生藤蔓类植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也需要较为漫长的过程。另外,在试验田里调整土壤活力所需要的大量劳动力,和社区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也让我常常碰到焦头难额。
以谦卑共摸索
还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团队的支持,而社区的村民亦希望改变当地生态现状,他们积极为解决试验地的问题而献计献策,给我很大的鼓励。今天,参与这项生态恢复工作让我感受到:不论是面对麻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丶本土知识,还是生态恢复实验性研究,我都是一位初学者。过程中,我必须随时提醒自己用谦卑的心跟生态学习丶跟社区学习,所以生态恢复是我们和社区一起共同学习和摸索的过程!
1. 贵州麻山地处紫云县丶望谟县丶罗甸县丶惠水县丶长顺县等五县的毗连地带,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麻山地区属於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受各种地理条件的限制,这里峰丛洼地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由於两百多年来中国历代政府,先後引进棉丶麻丶玉米丶马铃薯丶红薯等众多的外来农作物,导致频繁地翻动土地,清除地表的藤蔓植物和丛生植物的地下茎,对藤蔓丛林生态系统造成致命冲击,导致原先被植物覆盖包裹的岩石及砾石暴露出来,造成当代学术界所称的“土地石漠化灾变”。由於岩石暴露在强烈日光下,底层大气的无序升温,使残存的植物处於不健康的生长状况,并因此而降低了地表对大气降水的截留能力,造成地表又干又热的恶劣地方性小气候,不仅令残存的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而且农作物的产量越来越低,最终使得原来可以稳定延续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濒临解体的边缘,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因此而日趋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