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昭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项目主管)
2012年10月15日晚上十时左右,带着港产警匪片所营造的不安印象,把自己塑造成为脱线的独行者,朝着想要去的山岗跋涉,开启了这趟“落地生根”之旅。
其实,直至拿到通行证那天,我才下定决心去香港。没有既定期许,所以显得不那麽积极。内心似乎有些抗拒,也许我还是认为马不停蹄地赶会议和交流,不如实实在在的尝试和行动来的实在。
农村想像苍白
对於乡建,我一直是悲观的。能够一直坚持,全因抱着:“做该做的事,投身其中,不问成败”的精神。我们都知道乡村的凋敝,跟资本主义发展有密切关系,或说是整个社会资本化进程,裹挟着乡村而发生的剧烈变化。它用经济手段活生生的切开了延续五千年来乡村社会的血管,挖断了乡土文明的命脉。当乡村的资源丶财富和土地不断地流出,乡土社会延续的物质基础变得凋零,乡土文明的根也就活生生的被一点一滴的破坏。这时养育人类的农民,对土地的信仰破灭,过去的骄傲与自信便消失殆尽。对家乡的爱,面对着生存的困窘,想像变得苍白。
这是第二次有幸接触刘占红 [1],他让我看到希望:农民久违而该有的骄傲和自信,农民该有的胸怀和品质。我坚信农村需要更多这样的农夫。一直想要弄清楚他何以能够如此?联系到我在国仁绿色联盟工作两年丶参加乡村建设工作五年来所接触的农户,如顺平的赵爱民丶聊城的史朝旭丶葛艳红丶於宝银等,了解他们这些年的变化,似乎可以找到一个共通点──他们都跟所谓“天然敌对”的消费者群体逐步建立“相互肯定”的人和人的关系。彼此信任,相互认可。
打开困局关键
他们如何打破这天然的敌对关系呢?首先,农夫们都善待土地,勇敢地尝试健康的生产方式;其次,他们都直接跟消费者“交易”,并且能够站着对方立场思考,由此建立初步联系;第三,他们都尽最大努力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基本资讯,坦荡丶诚实丶无欺;第四,他们跟消费者交朋友,常常见面交流互动;第五,他们了解消费者的状况,真切关心他们;第六,让消费者了解农夫的个人品格,怎麽样处理事情,愿意持续合作。
健康的食物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互动的物质基础。这过程的关键是健康生产丶资讯传递丶公平贸易丶理解与关爱。所以想要做到城乡互动,这四个关键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资讯传递,发心立人”是我们未来实践乡村工作的座右铭。发挥农民“敬天爱人”之心,使其关爱土地关爱生命,期望能够出现更多如刘占红一样的农夫。至於城市方面,未来工作方向必然是加强对消费者的影响,使其走向土地,投身生产劳动,以了解土地丶理解农民丶尊重劳动丶关爱生产者,而非单纯计较价格和品相。连接这两者的一定是劳动收获的共同分享──基於健康食物的公平贸易!
非如此,城乡互动永远犹如海市蜃楼般虚幻!
沉殿扩濶想像
回来多时,北方已天寒地冻。回想 “落地生根”之旅,所得岂止这些?!其实,这趟探访交流都是徘徊在情愿与不情愿之间,由到香港市区探访土作坊丶时分天地丶香港故事馆开始,了解到城市老社区的变迁故事,再後来跟随着同伴们穿梭嘉道理农场,之後听绿耕的分享,被“中心丶中心,那是我心中的枷锁”的话牵引,感慨地带我回到四五年前的心境状态,心潮澎湃。香港丶台湾的经验带来太多的刺激和对於工作的想像……
无论我们过去是在什麽样的背景下开始向土地漫溯,每个组织丶机构,以及投身其中的个人,都让人感到生气勃勃的泥土香!在感慨“若笃信不会有收获,那麽便一定会错过精彩”的同时,我们总能在心里感受到浮於地表的种子都在扎根丶发芽,慢慢地开出大片绚烂的生命!
活动相片分享: |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