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芳子
形容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下称CSA)是中港台三地近十年慢慢发展出来的一门显学,也许有点夸张。但毫无疑问,因不同机缘在不同社区由不同人和机构致力推动下,CSA是近年一股回应主流发展主义的新生公民行动。
路弯且长
在网上搜寻CSA在中国大陆发展的历史,找到社区伙伴(Partnership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PCD)在2004年首次跟大陆伙伴一起学习CSA 这个舶来品的记录。究竟CSA缘起自日本还是瑞士还是美国,也许会引来一阵讨论。但清楚不过的是,它得以在不同地方生长,甚或落地生根,结成硕壮花果,个中自有玄机。顾名思义,社区支持农业面向农业。在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和欧美等地,义无反顾地要跟农业建立关系的,大多是那些质疑主流科学理性文明丶批判以资本为上发展导向的城市消费群。他们对农场作出承诺:愿意互相支持,分担生产风险,共享收益,建立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小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当中强调生态和资源的保育丶社区情感和文化的承传丶以至共同承担和分享的社会关系。这不光只是一个消费者运动,不单指向生态和生活的永续关怀,这是一整个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的反思和重整。
多年来,社区伙伴跟内地伙伴们在CSA路上携手探索,过程不免崎岖,也走出一些青绿花香小径。2004年的中国大陆,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丶城市化市场化丶城乡贫富两极化丶三农等问题,浮出历史地表,赤裸裸呈现眼前。PCD与伙伴们跟着外地CSA的足印,学习不同经验,尝试探索如何反思和回应时代的种种叩问。PCD支持年轻实习生在行动中思考,结合年轻力量和小规模的尝试,既有焦点,也不断扩宽CSA的思考和想像。慢慢地,CSA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和尝试。年轻实习生一个一个毕业,要试试牛刀,发现前路有大大小小的阻困。然後,出现揭不尽的食品不安全黑心事件,CSA骤然成为救生圈。大大小小的CSA农场丶农产品市集和消费者共购组织应运而生。有机有危。CSA光谱一下子变得有点混杂,除了一些努力不懈默默寻索,扎实而细细的耕耘外;是一些突然冒起高举着CSA牌子的规模投资。CSA被简约成安全食品的质量标签,是田园生活的浪漫消费……在大陆这块土壤中长出来个什麽样的CSA?这些尝试和努力,回应当下些什麽问题?究竟它们引向何方?
那边厢,都市发展越加急速凌厉,村落因兴建高铁被迫拆迁的事件,给香港人一记当头棒喝。无论是机构和伙伴,都感到是时候好好沉淀经验,思考一下下一步该如何走?往哪里走?台湾朋友起步得早丶走出丰富多元的经验。如是,中港台三地CSA经验研习似乎是很自然的一步。因此,PCD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携手於2012年10月在香港搭建了一个相互看见的交流学习平台。
落地生根
研习会决定以落地生根为题。舶来品CSA来到中港台,落到不同土壤不同社群中发芽生长。这次,我们尝试钻进CSA的肌理中去,希望能够更明白不同社群和操作的指向与追求。我们把目光聚焦在CSA中的C-社区丶S-城乡互动丶A-农的主体性丶以及CSA作为在地经济这几个主题,逐个细嚼。社区就是土壤,不同社区有不同的品性素养和可能性,CSA种子能否落地成长?是否能铸炼出生活价值,并有延续推展的生命力?而城乡互动有如耕地,究竟在这个生产和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土与人丶物与心丶情与理丶城与乡的关系,是否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至於农(民/村/业),三地经验让我们反思土地话语权,农的主体位置……等等。当这个A不再是被动的客体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不同的C,不一样的S,以及不同位置上的A,如何在本地开花结果,成为互动各方的生活和生计?这一直是CSA操作中既艰难繁琐,又极富创意和启发的环节。
从CSA再出发
名正言顺。CSA或社区支持农业这个概念和翻译,究竟能否涵盖刻下的努力和追求?这些年来,他山之石换上新装,融入本土脉理。有人琢磨修正社区支持农业这个翻译:因为在CSA中C和A两个部分是双向合作支援的关系,不是一方站在道德或社会经济高地,向另一方施加扶持和支援。我们看到双方以至各方一起做农。如是,支持应该改为协力丶互助丶合作……等等。有人觉得社区这个说法不够清晰明确,不同社区除因地缘或利益组合外,还必须共用一些理念,指向包含人与人丶人与土地和自然的生活文明价值。如是,社区该改写为社群,或者是“以农为本”的社区丶或者乾脆不叫社区……有人感到农所蕴含的内容应该更丰富,不只是生产者或接受支援的物件,而是反过来,是照顾丶支持和丰富城市生活文化的来源。如是,这个翻译该写成农业支持社区丶城乡共好丶提携……等等。有人早从农场加消费者的简单运作,衍生出超越买卖的互动平台……有人强调CSA是要建立另一种供需关系,另一种社会秩序,是要在“每一天生活”中 反思,并用行动去改变,就正如60年代日本消费者运动提出的生活革命──要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活着心中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