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丽芬 (前社区伙伴云南石屏项目助理项目官员)
“打拼伙”的意思是村民聚在一起吃一顿,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下分享及讨论关心的事情。享受共聚的快乐也罢,讨论集体事务也罢,最重要是大家有这个坐下相互交流的平台。“伙”是聚在一起讨论或干事情,“拼”的却可以是食物,是资源,是想法,是行动……。集体的事务需要大伙齐心协力,要把想法转化为行动,都需要大家的努力。
围坐吃喝谈谈要事
“打拼伙”在云南很多村子都盛行,冬闲丶节日或偶然获得罕有的野味时,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就会聚在一起,找一处“好在”之地,自做自吃。这种聚餐谈心的习俗就是“打拼伙”。它是如何进行?有时候是各人从家里取来现成的肉食酒菜;有时候是单个凑点自己生产的粮食丶蔬菜,房前屋後拾点柴火,搭伙做;另一种是大伙摊钱买酒买肉,所谓“一起动手,丰衣足食”!当中很少考虑饭菜的花样,而更看重的是吃得高兴,喝得痛快,谈得开心。
过去,传统的农业社会都需要邻居之间相互帮助,才能维持正常生活,那时打拼伙便显得尤其重要。没有固定形式,也没有年龄限制,它不仅仅是一起饱吃一顿,更是沟通情感的渠道。2009年社区伙伴在石屏县小湾子村的项目 [1],从基础设施投入转向协作村民从问题思考和行动中学习,议题包括可持续生活与生态健康,对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挑战。首先我们要找出村民关注的事情作切入点,以及了解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们发现村民喜欢坐下来边吃边聊,而不像城市人那样正襟危坐地在会议室讨论,开会对他们来说是有点受罪的。然而,围坐饭桌,边吃边聊,就显得轻松愉悦,无拘无束。打拼伙因此成为项目官员与村民交流的一个切入点。
打拼伙後行动展开
项目前期我们做了很多农村垃圾处理和意识提升的工作。那天我和当地伙伴永华到小湾子村转了一圈,发现街道变得十分清洁,走到河边却看到一堆垃圾。一个大妈说他们村子昨天搞了集体劳动,所有人都出来打扫搞卫生,打算把扫出来的垃圾运到山上。卡车运了几趟,汽油耗尽才倾倒到河边。即使如此,我心里也有点高兴,村子终於起了点变化。这期项目开始时,每次都只有何正荣和苏银平两人参加活动,我心里很焦急,这村子可以怎样做呢?现在看到村子里出现集体劳动的可喜变化,心里怎不高兴呢?看到行动,觉得有希望。当然他们把垃圾倾倒河里也是问题,接下是推动他们讨论垃圾丢在河边的坏处。经过多次讨论,半年後村民已能把河边的垃圾焚烧并作堆肥之用,原来堆放垃圾的位置转眼间便变成小菜园。
随着公众意识提升,大家想到在後山种树。去年一场大火把护寨林烧光,大雨时对村子构成很大威胁,大家担心发生泥石流的机会会因此而大增。於是村民决定一起植树,而种树的时间订在三月份,刚好是植树节,也是项目进行中期评估的时间。那时村民们首次在中午搞了一场打拼伙,也许当时自己比较紧张,感觉气氛有点怪异:男人们默默地吃饭,妇女们也变得安静乖巧,不像平时大声说笑,不时还会相互打趣。席间除了同事偶尔提几个问题外,村民只简单地讲了下午种树的事情,便埋头吃饭。
植树那天村长在山上稍微介绍了一下种树要注意的事项,例如坑的深度丶距离丶种植棵数……但话还没说完,村民就动起来。尽管下着雨,但谁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直勤劳地干着。直至下午三丶四时,集体护寨林的范围都下了马尾松种子了。为了庆祝完成植树,村长通知大家晚上一起吃饭,而竹清则已经带着一帮男人在家里准备晚饭了。
学习传统美德解困
由於山上的树早已换成果树丶桉树等需水量大的经济植物,植树其实也可以解决由此而产生的自来水问题。为了解决水的问题,有些村民集合几户人家集资兴建储水池,也有自己接管子到家里,但全村没有一个终极的解决办法。解决自来水的问题,也是打拼伙的时候经常讨论的话题。
一次在苏银平家,摆了两张桌子,每桌八至九人。席间苏三叔忽然跟我说:“小杨,社区伙伴应该为我们解决自来水的问题。”正在喝酒的苏银平马上回答,“他们不做硬体。”苏三叔续说:“不做硬体,那做什麽?”我说:“做软体。”三叔慢慢端起碗,喝了一口酒,“软体?什麽是软体?”“软体就是人嘛,人的思想。这期项目想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些传统的美德,老祖辈们在生产生活中互相帮助,人跟人在一起很和善地相处,对自然也有敬畏之心,不会总是想着去征服万物。现在,互相帮助演变为要付钞才行,是吧?像你们村子没有水,你们每天睁开眼,就看见对面山光秃秃的。没树,加上今年特别乾旱,水肯定越来越少。”我对着三叔说。三叔吃了一粒花生米,转过身说:“老辈子的古话说:有山才有水。我们也认得这个道理。对面山头,几百年的大树,在大炼钢铁时候就给砍了。後来慢慢开垦为田地,前几年种烤烟,剩下的树也砍了。现在我们吃水都要到下面总管挑。”
那夜,剩下三叔跟我们聊到十二时左右,他对项目似乎有了新认识。离开时说:“做软体是应该的,就是难度会比较大。”这次打拼伙是何正荣和苏银平两个人组织的,还没有成立核心小组。村民离开後留下满桌子的碗筷和垃圾,只有苏银平老婆一个人忙着收拾。我在思考:可能很多次打拼伙,也只能这样挑起一个话头,然後就无疾而终,还留下一大堆活给组织者的家人。这样下去,肯定持续不了;加上村民讨论时,也是寄望外面的力量帮忙解决眼前的困难,而机构的力量又有多大呢?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他们自己觉醒,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生活。
小湾子未完进行式
小湾子项目尝试利用打拼伙活动作为一个平台,让村民在生活化的情景下聊村里的问题,并尝试找寻解决的方法,至今已经三年。对这个做法的反思:打拼伙的组织者都是同一帮人,参与者也是大家相处得来的人,有些人参加过很多次,另一些人却从没有参加过,这样不利於扩大影响力。讨论的议题,难促成实际行动,因为参与者身份的限制,大家只能空谈,过一下嘴瘾而已,长远来看,热情便会冷却。
然而,若用另一个角度看,打拼伙本来就是村寨生活的一部份,不因项目而存在,不能因此而有特别的期待,否则不能持续。尽管跟我们的期望有一些距离,但能够一直延续下来的却是打拼伙维系的那份情意。有了打拼伙,大伙就有聚在一起的平台。打拼伙在小湾子仍然是一个未完的进行式。
後记:
社区伙伴自2011年起,支持内地各项目点的社区工作者透过写作形式,整理社区工作经验及思考工作方向。他们分别撰写了有趣的故事,立体地呈现社区可持续生活的活力。本文是经编辑和删短後的其中一篇文章,我们将陆续在不同的平台发表这些文章。
活动相片分享: |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