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社区伙伴一直强调“整全健康”观,因为“健康”不单是指个人生理上,更包含精神上,即人与环境和社会的互动上,能否呈现安康的状态。当中“生态健康”是重要元素之一。在少数民族社群中推广生态健康讯息时,我们重视反思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实践过程中着力找出哪些部份有助保护自然生态和建立和谐社区,以实现可持续生活。
今年十月中旬,我们与云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支持云南少数民族及汉族共十二个民族,以“绘画形式表达对生态健康的理解”为题,於云南举行的“生态健康国际会议2012”上展出画。画展旨在回顾近年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探讨如何利用民族文化里的环保意识和传统知识推动环保工作。数十幅画作既斑斓多彩又风格多元化,以下是每个民族其中一幅画作,透视着画家对和谐村落的理解,体现少数民族对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亦显示传统宗教信仰如何能有效引导村民爱惜村落的自然环境。
画作名称:白族民居(李进军) |
白族 |
白族聚居於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位於古时重要贸易枢纽“茶马古道”。其文化体现中原儒道两教丶藏传佛教丶东南亚文化与当地民间信仰的本主崇拜[1]互相交融,这可从当地建筑设计中清楚呈现。
此画作反映白族民居讲求体现风水概念,包括院子後面的正屋靠山,可以阻挡冬季寒风;屋脊要与背後的山势平行,可起防风防洪作用;正屋後不能有开阔空地,而前方开阔庭院则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屋前的流水既保证了生活用水,又为发展农牧业提供方便,这些世代相传的设计规则隐含传统生活智慧。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画作名称:稻田养鱼 (蚌有万) |
傣族 |
傣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特殊的森林文化传统智慧,包括野生食用植物和药用植物等知识,更发展以稻作农耕为主的完备灌溉系统。作品描绘了稻鱼共作的智慧──春季稻秧移栽前,傣族在稻田中放养鱼苗的情景。稻田养鱼不但能大幅增加水稻产量,同时也为鱼苗提供极好的放养场地。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画作名称:山乡春早 (王顺金) |
汉族 |
本於昆明市外围的汉族聚居地呈贡县,被急速扩展的城市化巨爪纳入首都范围,随之农业发展便进入集约化发展时代,从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走向依靠生物化学品和石化能源以增加作物产量的道路。这颜色大胆且丰富亮丽丶线条明确的画作,透视农民画家们眼中呈贡县农耕生活的丰盛与和谐,以及他们对土地及自然环境的热爱。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画作名称:退耕还林的社区 (蒋必梅) |
景颇族 |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他们和周边的布朗族丶佤族一样,有很长的刀耕火种轮耕历史。这里每条村落都将自己的林地规划为七八或十馀份,每年砍伐一份,烧林耕种,形成严格有序的轮歇周期。每当冬春季来临,人们便砍倒林木,烧林除虫,以灰烬为肥料;待雨季来临,便耕地下种。此作描绘景颇村舍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後,村民们在林地里种植柚木等珍稀树种。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画作名称:端阳泡酒 (馀海青) |
傈僳族 |
主要散居於泰国北部丶老挝北部丶缅甸东部和印度东南部,此族在中国境内主要聚居於西南地区云南省和四川省山区和半山区。此次作品的画家居於中缅边境森林植被茂密之地,以珍稀的杉木丶动物和多种中草药材着称,还有大量矿产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近几十年傈僳族逐渐从山地轮耕和狩猎采集转变为定居耕种,但此图画则反映傈僳人依旧保存某些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采集野生动植物资源等。作品内容描绘端阳节喝药酒驱病的习俗,药酒中包含的植物:大蒜丶川芎丶火草丶三七和花椒。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画作名称:丰收时刻 (王建才) |
苗族 |
苗族散居於东南亚各地的山区和半山区,以农耕为业,迁到一个地方停留生活一段时间,然後又迁到另一新地方生活。云南境内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和滇中地块,环境贫瘠艰难。如何在脆弱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是苗族每次迁徙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因此他们十分明白自然资源之珍贵。此作画家居住的山区长期面对缺水问题,故强调和谐的苗寨该是水源充足的苗寨,村落被多处水源包围,充分显示画家对水的希冀,呈现水滋养了村落的美好景象。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画作名称:五谷神 (和秀东) |
纳西族 |
纳西族分布于云南丶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宗教称为东巴教。当代的环保科学家认为,传统纳西东巴教强调保护自然环境,这种传统信仰有效地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但是,面临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许多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远离纳西社区。画中的五谷神是纳西社区里最重要的神之一,掌管五谷种植及牲畜,因此生产活动要尊重庇护着作物和家畜的神灵。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画作名称:佤族食物制作工艺 (刘如艶 /丁意飞) |
佤族 |
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分属於缅甸与中国。这画展现了佤族传统食物制作相关知识。画中左边描述的是佤族酿水酒的工艺,佤族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人家不可一日无水酒;画面右边是传统制作豆制品的方法。传统食物保留了当地作物品种,小红米和小黄豆是他们每年必种的品种。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画作名称:阿诗玛 (杨建昆提供) |
彝族 |
诺苏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州地区,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种植的作物有大麦丶玉米丶土豆和燕麦,饲养猪丶鶏丶羊等家畜,也有采集和狩猎活动。画作由居住在凉州美姑县的诺苏毕摩人创作,描绘彝族另一支系撒尼人的农耕传统,他们种水稻和养羊,具有典型的农丶牧特徵。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画作名称:森林与梯田 (龙子辉) |
壮族 |
壮族画家们今次展出的主要是木版画,展示民族信仰中对太阳丶水和森林的自然崇拜。壮族人大都居住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从事水稻和玉米种植。壮族村民相信,森林和其他生物都有自己的神灵庇佑,破坏森林会激怒神灵,给村里带来厄运。因此,他们对村寨附近的山林管护非常好,并制定了乡规民约进行保护,特别是水源林丶风景林和祭祀林。这版画描绘了村舍周围环绕的森林,保佑五谷庄稼。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画作名称:藏族社区生态图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 |
藏族 |
藏族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但在青海丶甘肃和云南省也有分布。他们通常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山区,那里的山峰有经年不化的皑皑白雪。对"神山圣湖"的崇拜是藏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特点,随着佛教在青藏高原日益兴盛,这种信仰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藏民眼中,人的灵魂不灭,肉体只是躯壳,生命是六道的轮回,因果循环往复,因此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部份。轮回和因果信仰成为保护植物丶动物和环境的强大精神动力。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画作名称:哈尼族农事历(妹兰) |
哈尼族 |
哈尼族世代居住在云南省中部的红河地区,大约在西元18世纪中叶,一部分哈尼族迁徙到西双版纳。哈尼族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开始旱稻和藤的轮歇耕种,地里除了旱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还会间作藤丶竹和茶等多年生植被进行轮耕。哈尼族的传统信仰是万物有灵和对祖先的崇拜,他们相信植物和动物具有超自然能力,不同的灵魂有自己的归宿,社区的坟山林受到保护。如今哈尼族的生活和生产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哈尼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品以哈尼族农事历为主题,其历法把一年划分为三季:名为"丛塔"的冷季,相当於农历十一月至次年二月;"窝夺"为暖季,相当於农历三至六月;"热翁"为雨季,相当於农历七至十月。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宗教信仰,源自原始社会社神的崇拜和农耕祭祀。其性质是多神崇拜,各地或各村寨本主庙内都塑有自己的本主神,也有几个村寨共同信奉一个本主。本主神有管各种各样的人间事情,例如有管疾病的丶管军兵的和管饲养牲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