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小平(社区伙伴四川项目官员)
编按: 城乡互相依存,本是不证自明的事实,然而现代化集中发展城市,把农村边缘化,让农业这一概念在城市人的头脑中消失,对可持续生活带来危害,社区伙伴在四川的项目尝试恢复城乡连结。我们邀请城郊农村的生态农户教授参与城市农耕的市民农耕技术,其中包括一位过去遇上困难而被迫放弃生态农业的前农夫。过程中,大大促进了城市人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和支持,更让这位前农夫重燃回归农业的热忱,又让城市人反思了自身与农业的关系。 |
穿红衣的生态农户刘占红在四川攀枝花市城郊一农地上,与城市人分享生态种植法。 |
几千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带来剩馀产品後,城市和文明得以出现。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 时代的「进步」让本是同根生的城乡之间画上了二元分隔的符号。在探索可持续生活的道路上,城乡之间通过农业建立互动,成为了一个不得不探讨的议题。社区伙伴在川西南攀枝花市所支持的城市农耕及CSA项目正是在这样的理解下推动,期待通过城市农耕建立起城乡之间的联系,找到共同的根。
项目中,一群居住在城市里,喜欢亲近自然,对农业有兴趣的有心人走在一起,利用周末的时间共同在一块土地上,在村民的指导下学习农业种植,去认识土地,理解农业。大家在一起半年多的学习实践和交流,每个人收获的除了果实还有感动,以及对农业的理解。
前生态农民成了农耕教师
一个在生态种植和常规农业上挣扎的农户程德聪,是攀枝花的一位女农民,同时也是当地的村医。可能是医生对健康的敏感性,2008年在社区伙伴的鼓励和支持下,开始尝试生态农业种植。在坚持了4年多後,2012年底放弃了。过程中在家人和邻居不理解的压力下坚持下来了,然而作为主要享用这些健康食物的城市消费者不理解而带来的压力,终究令她没能扛得住。在巨大经济的压力下,带着复杂的心情放弃了。记得有一次访谈中程德聪说到,家里上初中的大儿子2010年有一只手摔骨折後,因为家里繁忙农活和经济压力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不得不采取保守治疗,等到孩子成年後再做手术。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我想作为一个母亲的心酸更是难以描述。
2013年攀枝花城市农耕项目的启动,程德聪被邀成为一名老师,出现在一群对农业有兴趣的有心人面前,很用心的教授大家怎样不用农药丶化肥也可以种出蔬菜来;作为一名医生,给大家分享了农药丶化肥种出来的蔬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平时可以怎样去减少这种危害;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她也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家乡近十几年来现代农业在当地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一个曾经的生态农业实践者,分享了自己生态种植的艰难历程。能感觉得到,程德聪想要教给大家的不止是生态种植的方法和技术丶如何吃得更健康,更是想告诉城市居民她曾经做生态农业是真实而不易的。生态农业不只能照顾大家的健康,也在照顾我们的家园。可能是对健康的考虑,可能是对农业的逐步理解,也可能被程德聪的故事所感动,城市农夫们听完程德聪的分享後发出这样的声音:你放弃了太可惜了,为什麽不再坚持了呢?哪里可以买到这样生态种植出来的健康食物?哪里还有这种生态种植的农户,我们想要去看看。活动结束後程德聪和我说,这真的很不一样,以前也在城里搞过品尝会,发过传单,但感觉是在卖一个产品,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理解,这真的感觉很不一样。我想她所说的「这个不一样」可能是看到了城里人对农业的一种理解吧,这也是生态农业坚持下去的一种力量。
城市农夫反思与理解农业
攀枝花第一期城市农耕的食物分享活动上,有来自村里的两个年轻人和程德聪一家带上自己种的蔬菜来参加了。活动上除了分享美食,也分享了城市和农村各自的生活状态。随着交流的深入,刻板影像被打破,村民觉得农村生活中经济条件可能没有城市好,但也看到了很多可能:可以吃到自己种植的健康食物,有更好的空气和环境,有较自由的工作时间安排。城市生活可能经济条件和公共服务似乎更好些,但也有很多无奈和各种压力。来自农村的人能感觉到被别人理解和认同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己在农村生活下去的信心。城市农夫会说到:农民种植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也不全是因为经济驱动,和我们城市人的消费观念也是分不开的,城市人的消费观念也在影响村民的农耕方式。农业走到今天,作为城市的消费者,城市人是有责任的,城市人本来是可以和村民互相帮忙的。
城乡之间距离有多远?
程德聪一家现在还未重新拾回生态农业种植,但能看到她正在努力的寻找力量来支持自己回归生态农业种植。
城乡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放慢我们用餐的速度,想一想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可能我们就会慢慢明白;城乡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多一份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我们就会慢慢明白;城乡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多一些走进彼此的生活,可能我们就会慢慢明白。
活动相片分享: |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