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
社区伙伴成立,工作重点是探寻可持续生活道路,主要地点为中国西南部,同时亦有全国或地区性项目。 |
2002 |
制订了第一份《策略规划2002-2005》,三年的工作目标为“可持续生计、社区为本的基本社会服务、社会公正及多元发展、政策及实践的结合”;规划并制订了项目省区,包括云南、广西、四川、贵州和广东,全国或地区的项目点则主要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 |
2003 |
开始支持更广泛的项目,包括开展城乡流动的可行性研究,为进城务工者提供离乡前后的支持,提高社区可持续生计的能力;引入“社区支持农业”概念支持对于可持续生活的学习。 |
2004 |
已开展了共计50个项目,内容包括增强参与式手法及行动研究、学习本土文化知识、农村的善治管理、生态农业、社区支持农业、民间组织及社区小组的能力建设等;在四川省成都市成立首个省项目办公室;以读书会、工作坊、田野探访、农村调查、城市农耕、共同购买等方式建立志愿者“健康农业”学习网络。 |
2005 |
进入新阶段的《策略规划2005-2008》,为期三年,着重文化反思、生态健康及可持续生活理念,促进跨项目学习,探索出一套有效而适切的工作手法;在广西召开“文化反思和农村建设”研讨会,有近100人参与,并把研讨会的经验整理成为《土地在沉思》文集出版;启动青年实习生计划,正式开始在青年发展工作领域的探索。 |
2006 |
组建内地工作团队;在贵州省贵阳市设立第二个省项目办公室,加强统筹及管理省内的项目;出版第一份《健康农业》电子报(后改名为《比邻泥土香》); |
2007 |
对项目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及计划,把《策略规划2005-2008》延伸至2010年,加强文化反思的视角,作为社区伙伴的项目基调;总结以往西南地区多个生态农业项目的经验并正式纳入机构探索可持续生活的项目焦点;城乡流动项目结束,并把人口外流这个议题归并于农村项目;在贵州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经验交流”活动,厘清建立机构对文化反思概念的理解。 |
2008 |
社区伙伴在城市与农村开展的项目超过200个,并在云南省昆明市设立第三个省项目办公室;为回应汶川地震后受灾社区的需要,启动灾后重建项目,制定三年重建计划,着力于生产生活及文化的重建;引入生态家园设计(Ecovillage Design Education, 简称EDE)培训及情意自然教育的探索;可持续生活刊物《比邻泥土香》正式创刊。 |
2009 |
完成《策略规划2010-2015》,正式确立可持续生活为机构使命,从 “以弱势社群和边缘群体为伙伴,协助他们增强能力,推动以社区为本的发展,促进自力自主,减少不平等,尊重本土文化和尊重环境”,转变为 “社区伙伴与社区和相关人群一起努力, 恢复人们内心与大自然的联结,探索实现可持续生活的道路和方法”。 |
2010 |
启动《策略规划2010-2015》;确立五个项目焦点:尊重大自然、生态农业、本土经济、整全健康及学习可持续生活;全体员工在贵州相聚,探讨气候暖化下的另类发展,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首次在贵州开展生态家园-可持续生活教育课程。 |
2011 |
社区伙伴成立10周年;四川办公室开设社区艺术网络建设项目;首次在内地开展自我觉察与社会转化学习;启动大陆与台湾青年协作者互派实习计划。 |
2012 |
社区伙伴与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合办“落地生根:社区支持农业经验研习会”,来自内地、香港、台湾共120名参加者出席,建立起一个坚实的社区支持农业实践者网络。 |
2013 |
制订机构未来发展的《长远方向》(LTD),确立机构定位,包括加强社区和草根社群的抗逆能力、进行文化反思、培养内在力量,以及机构内部员工身体力行以实践可持续生活;重新定位为“成长中的可持续生活网络”之一员,采纳“非以人类为中心”的组织哲学;确定机构五个项目焦点:大自然智慧、生态农耕、社区经济、可持续生活网络、传统知识学习与创新,作为推动项目的指引;根据《云南省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暂行规定》要求,取得《备案通知书》和批核文件;被评选为首五家评价最高的境外基金会之一,获颁"金桔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和广东省广州市分别设立广西与广东省项目办公室;《书写社区——回归与延伸》出版。 |
2014 |
完成《策略规划2015-2020》,确定社区伙伴工作理念:“建立内在力量”、“协作文化反思”、“搭建网络”和“培育社区协作者”;集结内地、香港、台湾社区支持农业之探索的经验,整理出版《落地生根:社区支持农业之甦动》。 |
2015 |
于年度管理团队计划会议中,放眼转型后,在原来长远方向的四个定位基础下,想象2017年以后,我们对于推动可持续生活之远景、定位及策略行动,将会出现什么新的调整。对可持续生活之远景形成新共识:以感恩万物一体为本,鼓励及凝聚多元背景的生活者,构建小而美,去中心化,以及相互连接的可持续生活网络;强化社区伙伴团队的在地实践,共同让可持续生活行动普及化;在香港理工大学召开“生态农业及社区支持农业-传播工作坊”,来自内地、香港、台湾近70名参与者参与,探讨生态农业及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公众传播议题与空间,各地区媒体生态分析与传播经验手法分享,及传播与社会意识转化关系。 |
2016 |
完成机构转型,重组项目执行团队,由省份团队转变为农村团队、城市团队、综合能力建设团队、社区伙伴(香港)北京代表处、行政团队,相互协力在全国推行项目;完成团队整合、精简人手,关闭内地5个在地办公室。 |
2017 |
社区伙伴获得北京市公安局颁发《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登记证书》,成为首批由环境保护部(2018年3月后组建为生态环境部)作为主管单位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并成立北京代表处;农村项目重组成为西南农村项目,面向传统与城镇化两类型农村社区开展工作;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合作,举办以“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为题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生态农业分论坛。 |
2018 |
针对《策略规划2015-2020》进行中期回顾;支持伙伴参与在云南昆明举办的“山地未来国际会议”,并支持世界农用林业中心主持编写的画册《山地未來》(英文版)出版;《比邻泥土香》第10期出版。 |
2019 |
完成《延伸策略规划2020-2023》;展开香港可持续生活网络之探索;开启面向青年行动者的东南亚研习计划;出版记录机构过去十余年农村工作经验的《当文化反思遇上农业——协作者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