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主 手築未來

老王勤懇地插秧。(王基健)

文 / 王基健(棄城從農兩年,於雲南大理種地)

編按:

  王基健,人稱「老王」,馬來西亞人。2002年被木材進出口貿易公司外派到上海工作,換一個城市賺錢,不換的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在對現代化城市生活進行反思後,毅然作出重大轉變,棄城從農,到雲南大理去耕種,當全職農夫,卻感受到農耕生活無比的自由、快樂和幸福。以下是他由衷的自述和心路歷程,讓被邊緣化的農耕事業展現其美好價值。

+ 擊點放大圖片
老王勤懇地插秧。(王基健)
老王在水稻田中作業,背後是蒼山,以及正在漸漸吞吃蒼山植被的現代建築物。(王基健)
農民在灌溉水溝取水灌溉。(周穎宗)
農民阿叔們協助老王收割禾稻。(王基健)

豐收了,盛夏的食物林至少有24種瓜果菜豆收成。(王基健)

早春時節,秋冬所植的蔬菜都到了收穫時候,主要為葉菜類。(王基健)

瓜果菜豆吃不完,我們賣菜去。(王基健)

老王歸田的選擇獲得太太積極支持,她與飼養的雞鴨一起亦顯得愉悅滿足。(王基健)

  在上海工作,感受經濟發展的飛速步伐,也看見社會的貧富差距,人們生活在不健康食品、劣質衣物和環境污染之中。面對各種問題,開始有了關於未來的思考。經過四年的準備,到2007年辭職,參與公益機構的農村發展和扶貧工作,期望為改變大環境盡一分力。在公益的道路上卻認知自身能力的不足,也意識到每天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必須仰賴別人提供,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狀態。於是更深入的反思生活,理解許多問題歸根結底都與食物有關,在2012年參與了香港社區伙伴雲南辦的陽台菜園項目,在關注食物課題和獲取農耕知識之餘,決定去做個實踐者,從零開始,到大理當農夫。

為甚麼選擇這樣的生活?

  簡單的說,我和太太想實踐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尤其在食物上自給自足。我們認爲自給自足的生活才能讓生活更自由,而自由的生活會使人更少壓力、更快樂。更何况種地還能爲我們提供好吃而健康的食物哩。

  現在我們不需要再外出買菜了。沒有了買菜的開銷,也减少了賺錢的壓力,省下來的不多,但人在精神和心理上會輕鬆些。最重要的是,每天吃自己種的菜是非常愉快的,完全不必擔心菜的品質。而且新鮮出土的菜的滋味真是好極了。

  一畝農田看來只不過是一小塊地,實際上它却是無窮無限的天然資源。我們愛惜田地,田地也會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

農耕過程中的技術探索

  "完全沒有種過菜,會不會種不出來?" "種地辛苦,挨得住嗎?"

  在决定種地之前,我們對於要改變生活方式(從城市到鄉村,從白領到農夫)並沒有把握。可是,真要有了十足把握才行動,恐怕一輩子也去不了種地啦。

  我很記得第一次下地的情景。那是九月天,我們的房東將他家一小塊地讓出來給我們試種。那只不過是很小的地,房東說:"你們先試試種吧。" 完全一副看我們能搞什麽鬼的樣子啊。鋤頭也是房東借的--意思是先不須破費,沒準過幾天就打消種地念頭了。

  當時我拿著鋤頭,妻子在身旁,我們對著那片收割後的玉米地,竟不知該如何開始去翻地才恰當。結果我們硬著頭皮向旁邊農田裏一位農民阿叔請教,阿叔很好心的還做了示範。一分田地,我們當時却是用了一周時間才完成了翻耕。

  我總是覺得任何的學習在有直接的教導就會事半功倍。種地也是。當初選擇去大理種地,一是因爲大理有肥沃的田地和好氣候,比較適合入門者進行實踐,如果一開始就去跨最艱難的門檻,我擔心沒兩下就要打退堂鼓。而且我們還聽說有不少像我們這樣的城市人在大理種地或做有機種植,希望也能獲得他們的幫助。後來發現其實他們更多只是租地並僱工種地,關於種植的學問也不甚了了。本來希望獲得實踐者的技術指導,却發現原來大家半斤八兩。

  結果大理農民成爲了我最好的指導者和老師。他們在種植方面不厭其煩給予教導,不收學費,還送菜給我們。沒有他們,我在學習農耕技術上必定會很緩慢。來大理種地之前,我從各種書本裏獲得耕種知識,像自然農耕等種植方法的理論,而且覺得自然農耕是最理想的農耕方式。我心想自己一定也要實踐自然農耕,甚麽不用拔草的懶人種法。

  我在秋天開始實踐種地,大理的氣溫還比較高,偶爾還下雨。看菜苗好不容易才冒出來,真開心啊。可是雜草却也在瘋長,看了心慌慌:不拔草真的行嗎?

  後來我找了一塊更大的田地,這塊低窪田常年潮濕,雨季時還會積水成澇,於是所學的如何保水抗旱等理論和方法全部用不上,最後還是轉向農夫們學習。理論知識的局限和大理農民的熱情,令本來要實踐自然農耕的我,最後學到的却是當地人的傳統農耕方法。應該說,我們從農民朋友那裏學來的是農活的基本功和農耕知識,在還沒有能力實踐自然農耕法之前,我們盡可能以自然和有機的方法種地。

  總的來說,只要是好的農耕方法,有機的、環保的,我們都會考慮去實踐。有機種植或其他著重自然種植的方法,與學習傳統的農耕方式是沒有衝突的。傳統農耕方式是很實際的,而且往往是因地制宜的,是當地人智慧的傳承。

思考人生的苦與樂

  現代的生活(無論城市或鄉村)變得"簡單"了。我們的人生往往只圍繞著賺錢這件事情在轉。大家覺得金錢可以滿足需要,也習慣了以錢財解决問題。賺錢是與生俱來的人生目標,父母親提著這個願望培育孩子。而城市是最有賺錢效益的地方,所以人們嚮往城市。但城市生活却又被規劃成重複而機械性的,有時候一天下來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麽。城市也是建立在消費主義之上的,享受生活的往往是富裕人群,不富有的人很多活得像危巢上的蛋。但不管是有錢或沒錢的,大部分人出門就是購物就餐,回家就是吃飯看電視;幸福的人是這樣,不幸福的人也是這樣。

  賺更多錢爲了什麽?是爲了消費更多的東西嗎?可是之後會發現許多東西都是不必要的。當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提供物品和服務時,我感到被動和不自由。這樣的生活方式太脆弱且不可持續;哪天失業就哪天破碎。這樣的生活也使我們和其他人失去了聯繫,彼此成爲陌生人。我們也和大自然越離越遠,生活的圈子局限在家裏、單位、購物廣場。

  我們更關心能買到多少食物,但忘記了食物的本來滋味。我們越來越難吃到健康的食物,更不敢奢望美味;有時候吃一頓飯都要去想吃下去多少化學物質。城市的環境越來越差,一切發展偏重於經濟價值而不是生活和健康品質。我們辛苦獲得的財富,最終可能都是爲了以後去看病。未來的健康美好生活是什麽?有人以犧牲當下的幸福去追求,也有人用當下的健康去換取。我們善於製造矛盾,不是嗎?

從農之後手築未來

  種地總是維持著彎著腰、背朝天面朝地的姿勢,時而頂著炙熱太陽,時而冒雨做活,身體的感受是辛苦的,但置身在大自然之中,耳朵聽見不一樣的季節裏各類生物的歌聲,眼睛看見花草昆蟲或飛鳥;只要抬頭前方就是蒼山與雲朵的畫面,這一切都能讓心靈和思想相對寧靜。如果不是農忙季節,田間往往只剩自己和幾隻養著的鶏鴨,可是伴隨著突然發芽或日漸枯老的蔬菜和其他植物,內心其實經常會有所感動。

  如果鄰地裏還有其他農夫,那麽大家偶爾會停下來聊聊天,聊天的內容似乎總是"種了點什麽呀"、"雨水太多啦,小菜種不好"、"價格太低咯,賣的還不錯" 等等,對於外人而言必然是很單調的,但靠天吃飯的人們以如此方式分擔著焦躁和憂慮,繼續擔起製造食物的角色。

  兩年來的農耕生活,我們愛護田地,田地也持續的給予我們大量的食物,這是美好的事。而將耕種所得與同樣珍惜食物和愛惜地球的人分享是令人快樂的,他們給予我們的支持和信任很可貴。選擇自給自足的生活就必須投入更多時間和勞力,在種地之餘我們也自製一些比如手工肥皂、牙膏和護膚膏等生活所需。即使生活依然會受經濟問題困擾,但得失自然有平衡,簡單的日子少了煩惱和壓力,我和妻子收穫的不止是瓜果菜豆,還有一起共同手築未來的機會與過程。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