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偉和朋友開設的一個小型生態農場。 |
文/馬彥偉(內蒙古阿拉善泉心可持續發展中心創辦人、前社區伙伴生態農業項目官員)
編按: 作者曾於2011年任職社區伙伴生態農業項目官員,讀書時期參與環保組織的志願工作。2004年5月,成爲阿拉善生態協會在阿拉善地區首位志願者,自此走上西部農村可持續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道路。2012年,他與友人創辦「泉心可持續發展中心」,致力在中國西北農牧區探索社區可持續發展、文化傳承和自然保護共融的解决方案。在阿拉善這個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透過荒漠草原保護項目,與牧民携手保育蒙族文化和美麗的荒漠草場;同時,亦爲其他以社區爲本開展工作的NGO提供人力支持和培養,搭建地區網絡。 本文是一位立業者全面而由衷的經驗分享,從選擇事業、到如何配合時機、或遇到困境時如何取捨抉擇、如何平衡工作與個人生活的需要,以至如何永續操持事業的能量等等,條條言簡意賅,爲後來者亮起尋道之燈。 |
+ 擊點放大圖片 | |
朝氣勃勃的馬彥偉攝於內蒙古騰格里沙漠。(Erich Eder) | 泉心中心人員在內蒙古阿拉善北區牧區進行輪牧調研。(馬彥偉) |
馬彥偉和朋友開設的一個小型生態農場。(劉龍) | 生態農場的老品種穀子很適合在阿拉善的環境種植。(老金) |
生態農場的老品種黃豆很適合在阿拉善的環境種植。(老金) | 長勢好但沒有收成的藜麥。(老金) |
泉心中心的一個項目點種植魔芋。(杜雨) |
2011年夏天,我離開社區伙伴,回到內蒙古的阿拉善。
當時首要考慮的是一家三口的生計問題,於是很快幫助老婆辦了一個課外輔導學校,然後同時思考和籌劃未來的方向。
一年後,和另外幾個朋友成立了泉心可持續發展中心,想做兩個方向的工作:(1)西北鄉村人才的培養;(2)探索阿拉善可持續發展的路。
在鄉村人才培養的方向,主要和樂施會合作,希望通過鄉村NGO的人力支持,讓NGO在鄉村社區發展的工作更有成效;阿拉善本地的項目,一開始則想在牧區推動合作輪牧,讓草場管理和利用更加合理。做了大量前期調研和社區動員工作之後,我們的籌款工作並不順利,只能中途擱淺。
2015年,我們3個同事,開始做了一個小型的生態農場,希望通過這個小型生態農場的試驗,嘗試一下未來如何在阿拉善進行農業節水和土壤改良。
坎坎坷坷幾年下來,對機構的發展並不滿意,覺得很多地方做的不好,只好拿這些彎路分享一下自己關於建業的思考。
(1)做自己想做、能做和有社會價值的事
離開機構自己做事,方向選擇很重要,不同人的選擇方式也很不同:有人想做的事情是千頭萬緒;有人一開始有個想法就去做了;還有的人會重點看哪個方向外部的資源更多。
我特別喜歡下面這幅圖:
找到自己喜歡做的,自己可以做的,同時又有社會價值或被社會認可的事,中間的這個最佳平衡點,真的非常關鍵。否則,會遭遇到各種外部阻力和內心壓力。
(2)對於機會的取捨
有時,一旦事情做起來,外部會出現一些機會。這些機會看起來與自己要做的事情有關聯,甚至還能帶來一些資源。
在國內做NGO的壓力經常比較大,爲了機構存活或者給員工發工資,有時會去接一些可做可不做的項目,這樣做著做著,可能就不知道機構到底要做什麽了。
2013年,雅安地震後,泉心參與了一些前期評估的工作,覺得既然災區有需求,我們也有能力做,於是就有兩個同事留在那邊,開始做災後重建的項目。
一期項目結束後,資助方希望我們可以繼續做二期項目。但是,我們內部討論過幾次,認爲災後重建並不是我們未來的方向,然後决定把二期項目推薦給另一家在地的合作機構,我們就撤出了雅安的項目。
(3)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還有的時候,我們自己特別想做的事,在現實中做起來的時機並不成熟,這也就需要考慮現實和理想的平衡。就像我們之前用近一年的時間,做了輪牧的調研,社區內部的一些牧民也有興趣,可是啓動這樣的項目,資金是繞不開的前提。我們的籌款經歷也很痛苦,很少有基金會對項目本身提出質疑,更多的是阿拉善不是他們基金會重點區域之類的理由。
不管怎樣,我們也只能將這件事情放一放,看看未來還有沒有機會,或者更好的方式去推動。
(4)實踐中逐漸調整
這幾年比較盛行精益創業的方式,核心是小步快跑和反復迭代。一開始有個想法先做起來,哪怕做的很簡單很小規模,在做的過程中,反復去驗證和升級,做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這樣即使最後沒有做成這件事,失敗的成本也比較小。
生態農場是我特別希望做的。去年我開始行動,先是在城邊找了2畝地,種了幾種老品種的穀子、豆子和糯玉米,看看這些品種是否適合阿拉善,然後排除掉不合適的品種。
今年,我們租了40畝的地,還是同樣的思路,除了之前試驗成功的品種,又增加了一些品種,結果還是有不適合的。當然,去年,已經試驗過的老品種穀子和黃豆,今年的效果就都很不錯。一年實踐的結局是:老品種的穀子、豆子等很適合;而貿然引進的10畝藜麥,雖然漲勢喜人,但幾乎顆粒無收。
我們的未來能做到什麽程度,以及具體會走到什麽方向,其實到現在我們心理也沒多少底。畢竟除了夢想,還有現實的若干限制。但我們畢竟已經先做起來了,一邊做一邊再考慮會更好,否則會總停留在想法階段。
雖然未來的路還在尋找中,但我們也已經排除了一部分可能性,我們還需要繼續反復迭代和小步快跑,在這個方向之內。
(5)建業與工作的差異
建業和工作會有很多不同,有很多更重的壓力,並且隨時面對各種意外,這些都需要做好準備和隨時適應。
還有,在創業之初,往往受資源限制,沒辦法找到合適的人各司其職,往往一人多角,需要在不同的性質工作之間來回切換,需要做好扮演萬金油的心理準備。
另外,我個人感覺心態的差異也比較大,雖然在過去的工作中,我一直自認爲是一個比較敬業的同事,但往往長期的出差或加班,有時還會讓我心生不爽,覺得自己個人生活受到了過多影響。
現在自己做事,很多時候沒有周末的概念,這可能會對生活或家庭的影響比以前更多,但更多的只是愧疚,以及愧疚之後想辦法多做一些彌補,還有更加用心的高質量陪伴。
不會再有過多對外界抱怨,而是自己去尋找解决方案。
(6)終身學習
也許,每個人都需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創業者更當如此!
外部環境變化太快,創業後各種挑戰應接不暇,這些都需要我們不管多忙多累,還是要給自己留下學習的時間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