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竹青以親身體驗,談及公益人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常竹青) |
文 / 常竹青(陝西益路人公益服務中心執行主任、前社區伙伴文化反思項目官員-貴州)
編按: 作者曾於2012-2014年任職社區伙伴,負責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和侗族社區文化項目。至2014年離開社區伙伴後,轉到之前曾協助成立的陝西益路人公益服務中心,負責管理策劃工作。中心的服務範圍廣泛,包括志願者培訓、鄉村建設、思想啓蒙、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生態農業、環境保護、法律援助、公益創業、社區建設等。中心內設有人才培養部,推動青年公益人才的梯隊培養;亦設社會工作部,通過扎根社區與社群、發掘社區內部文化、推動社區自組織等形式發展參與式社區治理。 作者以親身體驗,談及公益人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個中難免經歷怠倦感、無力感和焦躁不安。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能量泉源,讓公益工作成爲一份能永續實踐理想、同時又可作爲生計的事業,且聽作者細說心得,闡述讓人能堅守公益事業的元素。 |
+ 擊點放大圖片 | |
常竹青以親身體驗,談及公益人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常竹青) | |
常竹青進行公益工作理念培訓。(常竹青) | |
陝西益路人公益服務中心進行公益人才培訓。(陝西益路人公益服務中心) | |
陝西益路人公益服務中心進行返鄉大學生愛故鄉活動。(陝西益路人公益服務中心) |
當下中國公益人的可持續生存面臨巨大的挑戰──自我認同、家庭支持、社會認可、生計可持續每一方面都極爲不易。現實並不樂觀,即使小心翼翼的平衡,都可能隨時弄糟。過去幾年,身邊的許多青年人懷著公益理想,進入到這個行業,但很快被殘酷的現實所打擊,不得不回歸主流生活。一年、三年、五年、十年……,每一次公益年齡的增長,都意味著一個更高門檻,更大的挑戰。儘管如此,一些人還是堅守了下來,對於他們而言,堅守意味犧牲和付出,但也意味著希望。不過,每個人的堅守方式却不盡相同,有著各自的堅守之道。
公益人生計之道
生計是青年人進入公益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主流認爲生計就是收入,但是公益人對生計的理解似乎要多元化一些。從事公益,收入的不僅僅是工資,還包括一些知識、理念,甚至社會關係。知足常樂的“簡樸”慢生活,自有另一番道理。儘管在現金收入上,公益人無法與其他的職業相比,但是公益人用於助人的那些知識、理念,其實也可以同樣幫助到自己的生活。
以自己爲例,我將所學的生態農業技術,用於自己的家庭和家鄉,使得家庭的經濟創收,例如我在大學期間,曾經在家鄉推廣西瓜種子,並引導村民减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僅此一項,就賺够了我大學幾年的學費,同時惠及家鄉得益於生態農業。公益人所秉持的健康、互助的理念,運用於自己的生活也收效很大。這幾年把公益行業所倡導的環保酵素、中醫等一些可持續生活的方法運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家庭裏,起到了明顯的效果──環保酵素的運用大大節約了家裏在清潔用品方面的開支;中醫的學習和使用讓我不須到醫院裏使用醫保卡;對生態農業的學習讓我注意日常的食品安全,以及家庭的健康與和諧;消費觀念的轉變,也讓我覺得穿舊衣服沒什麽不好的,這些都大大降低了我家的生計成本。此外在西安,我們一群關注食品健康的朋友在一起,通過互助合作的方式,分享健康和生産者用心製作的愛心食物,節約成本的同時,更加獲得了健康。
在公益路上這幾年,收穫最大的還包括結識了許多真心的朋友,這些朋友不因利益而走在一起,而是因爲共同的理念和信念,可謂“以義相交” 。每當大家遇到困難時,都會彼此伸出援助之手,他們構成了公益人最重要的社會資本。
公益人的能力提升
在當下,公益人的能力提升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每年都有不少專業的培訓和工作坊,但是從培訓到轉化爲實務能力,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好比武俠小說裏的自我修煉,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公益人通過各種培訓和工作坊,獲得公益理念、知識和方法,需要在自己的實務工作中進行轉化。在過去的青年人公益培養經驗中,我發現同樣的理念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地方應用起來都差異很大。實際上,公益人參加培訓只是能力提高的第一步,更爲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實務工作中,不斷地在行動與自我思考中進行對話,真正將所學轉化爲內在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專業所長” 。此外,公益人面對多樣化的社區、服務人群和所面臨的問題,必須時刻保持開放的心靈,放空自己,不執著於自己的理念、經驗和方法,面臨新的環境,學習新的領域;並通過新的學習、實踐、思考進行對話和反饋,以此不斷挑戰自我。
公益人的能量之源
公益路的堅持,需要持續的能量來源。我認爲公益人的能量來源可以包括三個部分。一部分來自外部──家庭、團隊、社區、伙伴、社會,都會給我很大的能量。每當我假期回家,都會跟家人、朋友分享我工作的事情,一起分享社區改變的喜悅和感動,家人和朋友們總是給予我很大的理解和支持,成爲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在團隊中、社區裏,營造一個自由、坦誠、尊重的正向能量場至關重要,有時候面對挑戰,能够彼此坦誠地分享自己的脆弱,一句關心安慰的話,却能够把彼此的心拉的更近。另一部分能量則來自自身──這兩年,我們和一群西安的公益青年開始不斷地梳理自己的公益路,不斷認知自我,在認知自我中清晰自己的初心和選擇,認知自己的性格養成和價值觀的建構,每一次自我梳理都會讓自己的公益路選擇比前更清晰和堅定。實際上,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一本書,這本書所蘊含的能量無窮無盡。此外,在體能方面,過去常常用跑步等方式來維持自己的精力,這幾年常常從事一些參與式工作坊和評估的工作,這些工作往往都需要短期內投入很大的精力和體力,有時候完成一件任務,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才能恢復,因此不得不練習一些方法,如行禪、放鬆,來練習自己的專注力,並快速恢復自己的體力。爲此,我嘗試將八段錦等傳統養生氣功融於工作坊中,通過放鬆,或者引導自己與周邊環境連接,迅速恢復自己的精力。
公益人如何永續熱情
公益人做久了,面對順境和挑戰時常有倦怠感和無力感。與初入公益相比,激情的失去,時常讓公益人內心感到恐慌,如何不讓自己變成“老油條”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此,我認爲公益人需要不斷面對新的挑戰,在新的挑戰中,激活自己的潜能;新的問題,新的思考,新的學習,在挑戰中實現自我的更新。此外,在公益團隊、家庭和服務的社區中,保持持續內在的相互鼓勵和分享也至關重要,在團隊內形成正向能量的文化氛圍,能够激發團隊共同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