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姍姍博士、陳戈同學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專研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近年來獲得快速發展,根據地域布局,可將之分為城市農耕和城郊農業。城市農耕指 「插花式」、「鑲嵌式」分佈在都市內部及其周圍地區或者大都市經濟圈內,緊密依託城市、服務城市的特殊形態的農業[1]。通俗意義上講,城市農耕就是指城市居民在城市內部進行耕種的農業。
近年來,國內外城市開始流行各式各樣的城市耕種實踐,主要有窗台農業、陽台農業、家庭立體植載(包括室內農業、屋頂農業等)、立體農業(如建築外立面農業、室內立體植栽農業)、社區農業(包括如房前屋後「插花狀」零星種植)、景觀農業(如城市公園、濕地公園、市內森林公園等)和城市功能區之間的農業分隔帶等多種形式。隨著城市農耕的發展,其對城市居民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新鮮、多樣化的食物供給
城市農耕是在城市內部進行農業耕作,大大減少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運輸距離,給城市居民提供更新鮮的農產品,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食物供給。
-
降低生活成本
對於城市居民,尤其是對於城市低收入者,食物支出佔其消費支出的相當比重,通過城市農耕收穫一定量的新鮮食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居民的食物支出,降低其生活成本,能消除部分貧困問題。
-
農產品的應急供給保障
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極端天氣下城市食品應急保障是城市應對食品危機、抑制恐慌情緒、保障城市正常運轉的重要環節,而因為城市農耕可以提供一定的新鮮食品自給能力,承擔了部分城市食品應急供給保障功能。例如大倫敦地區保留了相當於城區面積125倍的所謂「生態足印」*[編者註],包括65個城市農場、1200處社區公園、約70家學校農場及30多萬個劃撥地塊等,為城區提供約40%的安全農產品。
-
打造貼近民生的「田園城市」
通過城市農耕形成的景觀資源,如菜園、花圃、果樹行道樹,形成市民可以就近經常光顧、更貼近民生的田園城市與休閒場地,市民在此重新回歸自然,更多地親近陽光、綠色和新鮮的空氣,充分享受農村濃郁的鄉土風情和濃重的泥土氣息,獲得安寧與身心的淨化。
-
穩定農產品市場,抗衡食品價格波動
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和人口持續增加,大中城市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農產品需求主要通過主產區農產品的大範圍、長距離跨區域流通得以實現,農產品的價格取決於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過程中,農產品在農民、中間商和消費者的利益博弈中會有一定的短期波動。而實現農產品就地生產就地消費的城市農耕,可以提高城市農產品自給率,穩定農產品市場的供求關係,抗衡食品價格的波動。
-
體驗農業勞動樂趣,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
針對都市白領生活環境單一、工作壓力大等困擾,發展城市農耕、做城市農夫成為白領們的時尚。市民自己動手耕種,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體驗了農耕之樂、增長了知識、擴大了知識面,也使他們懂得勞動的艱辛,更好地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奧巴馬,在白宮南草坪開闢了一片有機“自留地菜園”,菜園生氣蓬勃,蜜雪兒夫人在《美國栽種:白宮與全美家庭菜園的故事》一書中記錄了白宮菜園和其他社區菜園的情況,並提供有機栽種、健康烹調的方法等等[2],成為她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示範。
-
提高城市整體的生態水平
由於森林、農田、菜地等植被具有極大的改善環境、保護生態價值,因此,發展城市農耕增加了城市的綠地面積,改善了生態環境。
綜上所述,城市農耕不僅僅向城市居民提供新鮮、多樣性的食品,而且轉化為提供集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複合型產品和服務。在生產方面,城市農耕既能給城市居民提供健康新鮮、多樣化的食物,降低城市居民,尤其是城市貧民的生活成本,成為城市農產品應急供給保障的有效途徑之一。在生活方面,城市農耕可以打造具備社會和諧、生態優美、文化多樣的「田園城市」;通過提供地產地銷的農產品,在一定程度上穩定農產品市場,抗衡食品價格波動;城市居民通過享受農耕的過程或是景觀資源,體驗農業樂趣、緩解身心壓力、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生態方面,城市農耕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整體的生態水平。
參考文獻:
[1]傅康俊、胡國明、李衛東。話說都市農業,《農產品市場週刊》。2012-05-04
[2]聶崇彬。美國的城市農耕,《東方早報》。20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