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
鄧貴嬋 (社區伙伴項目統籌─貴州和雲南) 申頂芳 (社區伙伴雲南項目官員) |
社区经济形式之一:有农户须建屋,村内各户壮丁齐来免费帮忙,然後换取饭餐或将来可交换的劳动力。 |
甚麽是社区经济?从资源流动的角度,是指推动经济资源於社区内良性流动的经济模式?从受益群体的角度,是指以社区内各人群,甚至人类和各物种之间,平等共享利益爲依归的经济模式?百度知识搜寻网则下这样的定义:「社区经济作爲一种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可将社区内互不相联的各种经济成份变爲利益共同体,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生産方式,从而带动社区乃至更广区域的经济发展。」这个定义,反映了社会上部份人的看法,认爲社区经济有以下三个重点:
- 性质:它是「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
- 手段:通过利益共同体的创建,以发展出「新」的经济生産方式
- 目的:促进社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经济」发展
品味这个定义时,让我们想起多年来在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布朗族寨子,与村民讨论社区经济的经历。对他们而言,这所谓「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其实一点都不新,它一直存在幷深深扎根於社区,社区原来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之不过,这利益共同体致力促进的不只是物质满足,还有是“赕”(布朗语,意即奉献与行善)和“松玛”(意即尊重与道歉)两种传统精神素养的增长。
"赕" - 资源是用来积累或消费的?还是用来奉献的?
这布朗族寨子叫章朗,共380多户,1200多人,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和原始宗教。人均土地面积7亩,经济收入以茶和甘蔗爲主,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全村保护完好的水源林丶风景林丶集体林约一万亩。
社区信仰是南传佛教和万物有灵两套价值的有机融合,南传佛教与 "赕" 文化紧密关连,村民认爲今生奉献和行善可消灾与换取来生的幸福。万物有灵则与“松玛”精神相关,村民认爲万物都有灵魂,如人有灵魂,其控制着健康。若人的不当行爲影响了万物,魂就会受影响,会産生健康问题,甚至死亡。因此,人要尊重自然万物,与之和谐相处,有不当行爲影响了对方时,须道歉。社区组织有两套:宗教组织和社区管理组织。宗教管理组织的核心人物是“阿章”,是社区和寺庙之间的桥梁,幷主持社区内重大的宗教活动;社区管理组织的核心是“召曼”和“召坚”两位头人,前者主管村寨内家族习俗活动,後者主管森林丶土地和对外事务。
记得社区伙伴与伙伴机构在章朗村开展「社区经济」项目初期,向村民了解社区内的互助精神,以侧面了解社区的资源配置情况。向不同的村民打探,村民总是回答村里男孩到缅寺当和尚,或老人在重大节日集体念经的风俗,感觉问非所答。後来多番反覆问询,及亲身参加他们的活动时,才了解村民想说的是「集体供养」的制度。在章朗的传统文化里,男童年满9岁之後,都可以成爲预备和尚,在缅寺学习佛教礼仪,接受修行前的教育;之後村民组织 "升和尚" 仪式,男童成爲小和尚正式出家修行,学傣文丶习经书丶守戒律,更可逐级晋升爲衆多更高级别的僧人。没有晋级的可以继续当和尚,也可以还俗。简单而言,男孩年满9岁後,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在任何年岁到缅寺出家,出家时间可长可短;又可按自己的意愿,适时还俗,离开僧人行列。
所谓的「集体供养」制度是指,僧人专心在缅寺修行,大小僧人的衣丶食丶住丶行都靠社区供养。不管家里有否现任的僧人,村里每户每天按时到缅寺奉上饭菜,节日送赠僧袍。向缅寺所奉物资,寺内统一分配:甲家奉上的衣物饭菜,可能是乙家的僧人受惠。僧人还俗,也加入供养行列,向现任僧人供养。
这个制度下,每个家庭只要家里有男孩,男孩在缅寺的学习岁月或长或短,或早或晚,都有机会受人供养;同样地,每个家庭也须向缅寺的僧人(即别家的男孩)供养。若家里没有男孩,则不论男女到了老年,在村内过重大节日时,由 "阿章" 组织,老年人都集中在缅寺集体念经,到时村内每户的年青人都必须到寺庙送上食物,敬奉老人。这样家家户户互相供养的「集体供养」制度,让村内各人都有机会体会到成爲一个「利益共同体」,资源共同分配,不分彼此;而他们所看重的利益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对修行学习,年幼至年老,共同参与,户户奉献。
"松玛" - 万物有灵,耗用多少资源?就有多少的歉疚!
村寨的“松玛”精神则可以通过森林保护制度来体现。章朗村的风景林包括水源林丶竜林丶古茶园丶传说遗址丶佛教场所等。风景林长期以来受到全村村民的尊敬和保护,村民不能随意在风景林中活动。村民认爲人应该居住在村子里,而精灵们则住在村外的林子中,人类不侵扰和影响它们,它们就与人类和谐相处。若人类砍伐风景林,破坏和侵占精灵的居住地,它们就会跑到村子与人同住,使社区发生瘟疫和灾害。山区民群难免每年也要消耗山林资源,如砍伐薪柴建材丶采摘野菜山珍丶过路时碰撞了石头泥巴,村民爲了防止自己的不当行爲破坏了与精灵的和谐相处,每年都由“召坚”组织全村性“松玛”仪式,跪谢长者和万物,以向山林里的所有精灵致歉,幷送出祝福。同时,村民也会在“松玛”仪式里相互致歉,对村社内有意无意的人际间矛盾,互表歉意。
章朗是通过举行特殊仪式来划定风景林。通常在建寨时会初步划定,但是在村民生活过程中遇到特殊事件时,也会增加风景林,如章朗有一处叫“鬼街”,因村民去砍伐该地的森林时,全村会失火,据村民介绍已发生两次,後将其划定。划定风景林有仪式进行,须由“召坚”主持,全村村民参与,亦由召坚带头管理风景林,由中年组织协助。风景林一经划定,通常村民会自觉遵守。当国内或国际很多组织爲「落实山林资源私有化,或山林明确权属划分到户,才能强化山林保护」讨论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章朗社区对风景林的划界与配置,没分彼此没有私心,视人与万物皆有灵魂,爲一个「利益共同体」。当人们视资源耗用爲经济发展的代名词时,章朗村民却对自己每天得耗用了的资源,感到心中有愧,每年耗用了多少资源,就要表达多少的歉意。
"赕" 和 "松玛" 精神能传承下去吗?
传统上,章朗村的年轻男孩的培育丶山林资源的使用,以至稻谷(村内的主要粮食爲旱稻)种植,社区都体现爲一个利益共同体。在旱稻的种植过程中,从选地与分地丶砍地丶烧地丶播种丶田间管理,直至收割整个过程,每个阶段都由召坚和老人共同选定吉日方位,进行仪式,互相合作有序进行。对於孤寡老人,青年组织会帮忙其完成整个旱稻种植周期的所有活动。
十九年前,爲了提高稻谷産量,引进了水稻,村民选择了在具有水源的地方,开挖水田来种植水稻。由於适合开挖水田的地方有限,开挖时劳动力充足者和有权势者占据了更多资源。种植水稻後,与之相关的信息或知识不再源於传统的丶内部的社区组织,而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商人。农业生産「现代化」进程中,也逐步引进了种植杂交稻和其它经济作物丶施化肥丶用农药来提高産量;耕作变成农户与土地气候丶与农药化肥丶与农技人员丶与收购商单打独斗的搏奕。社区传统文化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已不系统和不全面。记得,我们曾经向村民询问农业上的文化元素如何?年轻村民想也不想,直截了当地回答「农业种植,不是文化活动,它只是经济活动」。传统上,集体劳动,每个耕作步骤都伴随着集体的祭祀活动,已成爲遥远而褪色的的记忆。村民各自在追逐着现金收入时,原来存在已久的不分彼此的「利益共同体」逐渐淡化。
经过多年来和社区共同对传统文化的探讨,爲推动章朗社区经济重建,我们的「社区经济」项目开展了:认识社区文化(挖掘和确认社区信仰和相关社区组织);推动社区文化传承(增强社区信仰及社区组织/机制的建设);让社区的资源配置切实体现社区的精神信仰。现时,对章朗村社区经济推动还处在初步阶段,今後将继续在社区文化体系重建和经济运转上作更深入的探讨。
再品味百度对社区经济的定义,通过创建利益共同体,来带动「新」的经济生産方式,这样一种「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可能不必要由外来引进,也不须重新创建,向传统的价值观念学习,回溯我们祖辈们曾坚守的传统美德,或能让我们对现今的经济模式,有另外一番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