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宁 (返乡青年丶来自河南省的有机农夫)
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鲁迅
自我觉醒回家乡
2000年我考入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当时国家号召西部大开发,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西部,我也怀着激情报考西部院校。读大学期间因为制作垃圾处理的宣传海报,希望提倡节约资源和垃圾分类,可是却变成一场校园风波,结果是拍摄的垃圾照片被没收,网络上的相关帖子被删除。那时真是不想上大学,觉得如果真的想去沙漠地区,最好的方式就是立即行动,真正在沙漠地区默默工作的往往不是读这个专业的人。2005年大学毕业,我又报考了新疆农业大学,攻读草业科学,新疆地处祖国的最西北角,当时真是下定决心要建设边疆。但随後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一切……
由於学校实验室通风排气设施条件很差,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是重度脂肪肝,医生也很吃惊,因为我体重正常,不喝酒也不吃肉,以前也没有过脂肪肝病史,最後医生断定我的脂肪肝和化学污染有很大关系,建议我立即停止实验,吃药保护肝脏,随後我开始了治疗,每个月吃药费近800元。2008年3月份,病情基本控制,这时已经花费了一万多元了。因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对这种所谓的科学研究十分讨厌,身体差导致很难从事其他工作了,於是毕业後来到北京一个有机农场工作,从事生态农业的学习和实践,希望能够从饮食上着手慢慢调理身体,医生也建议我食疗最好,化学药物对肝其实都有损害,可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拿不好的食物去补养身体,无异於饮鸩止渴,所幸见到很多坚守生态农业理念并付诸实践的热血青年,也看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希望。
我的三好人生观
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山下的有机农场——小毛驴市民农园,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土地上做学问,我常说我读了八年农业大学,还不如在这里待一年。感到我们还需更扎实的做功课,感觉有太多的新知识和新理念需要我去钻研。看着自己种的翠绿小菜,看着收获的金黄玉米,看着小白和虎妞虎蛋(我们捡的狗)欢快的冲过来欢迎自己,真能感到一种久违了的快慰。这个时侯只有一个心愿,抛开一切恶俗的东西,边耕边读,做一个心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在自己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生活。
吃自己种的蔬菜和粮食,感觉就是不一样!在农场的前几个月里,有多得吃不完的蔬菜,我就听医生的建议,多吃蔬菜,少吃米面,结果体重马上瘦了十几公斤,脂肪肝也慢慢好了,现在我的身体基本恢复健康。感谢所有的同仁!
同一所法律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的为民请命,推动社会公义;有为资本服务,昧着良心钻法律的空子。同一所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有的在做生态保护和健康农业;有的却在研究农药,除草剂……。这个社会太复杂了,经历太多。希望我是走在一条正确的丶对自己对别人对环境都好的道路上(我的三好人生观)……
考察深刻决意回乡
2009年1月初在广西柳州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可持续农业本土经验整理写作工作坊”,我有幸参加,见到在贵州丶广西丶四川等地开展生态农业的同仁们,被鼓舞了。2月底又去香港参观了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丶大埔运头塘邨共同购买市场丶自在生活公司——从有机豆腐开始做起的社区支持农业,与教育活动相结合的个人小农场等等。我知道我找到今生的道路了!有那麽多同仁们都在实践,在奋斗,我应该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如果我需要一块地的话,首先应该在自己家乡的地;如果我需要建设乡村的话,首先应该是我的父老乡亲们生活的乡村。我不幻想能在短期内给家乡带来什麽项目,我也不期望能振臂一呼改变家乡的面貌,我想任何工作不花上十几年的功夫是不会有什麽成效的。我已经十几年没有在家乡好好生活了,家乡的一切都变得陌生,现在希望能将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家乡,投入到生我养我的那块土地上。
创办耕读图书室
目前在家乡过着平淡而温馨的耕读生活,尽管家人丶朋友和亲戚还是无法理解,但我还是逮着机会就向他们介绍这个小小的丶闭塞世界之外的事情;毕竟要行动,从改变自己开始,从身边做起,从教育下一代做起。
2010年应邀出席在安徽阜阳举办的全国返乡青年交流大会,认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返乡青年。他们大多在大城市呆过,有的还有不错的工作和收入,但是面对乡村的衰败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他们选择返乡从事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事业,希望从基层做起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他们是我的榜样,大会上我提出了我在家乡做的耕读传家事业,希望全国的返乡青年能多交流,会後联系到多方资源,在家乡创建了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耕读图书室。来自北京丶广东丶香港丶四川等地的朋友在网上得知资讯後陆续捐赠图书,共接收到约3000册优秀图书和杂志。图书室於2010年8月31日正式对社区的居民开放,社区里热情的小朋友们经常来看书,还有小朋友自己拿来小凳子让大家可以坐下看书。
也许国人已经淡忘了晏阳初丶梁漱溟丶卢作孚丶黄炎培丶陶行知等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家,甚至完全不曾知晓他们当年的事业和牺牲奉献精神。就像我家社区的居民一样,即使生活在日昣街,也几乎不会关心为什麽叫日昣街,也不会去了解日昣的点点滴滴。这也是我经常对朋友说我们家乡是有街道,无社区,更没有社区精神,大家只注重物质消费,却没有精神交流。登封距离郑州丶距离北京不仅仅是几个小时的车程,而是时代之间的差异,我们家乡也有电视丶报纸丶互联网,可是为什麽思想还是那麽封闭?
认真二字丢不得
小小的图书室承载着太多美好的理想,耕读图书室还设有三农和新乡村建设图书专柜,源於自己八年农业大学的学习经历和在有机农场的工作经历。图书室筹建的时候,北京做农村发展研究的朋友向图书室提供了二十馀本新乡村建设相关的图书,如《晏阳初传》丶《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丶《最後的儒家》丶《从晏阳初到温铁军》丶《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等,11月份我又购置了一批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编撰的三农图书,如《什麽农村,什麽问题》丶《地权的逻辑》丶《农村社会学》丶《乡村社会关键字》丶《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丶《农民工返乡研究》等,再加上我自己购买的三农问题图书,确是建成了一个三农和乡村建设的图书专柜了。希望登封当地的同事和对三农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借阅,共同进步。
前事不忘後事之师
在家乡搜集整理资料中无意发现了79年前民国时期的“嵩阳读书会”,1933年6月,由洛阳师范毕业分配到登封振坤女子小学担任教导主任的李仲敏,在师生中宣传抗日。不久,他联合学校的教师杜和卿丶张万育等,以及六年级的学生申毓英丶王春芳等在校内组织了“嵩阳读书会”。会员由校内发展到了校外,高峰时有50多人。读书会以读书为名义,团结了大批青年,开展多项活动,丰富了青年人的文化生活,给寂静的校园带来勃勃生机。他们建立小型图书馆,找会员们自愿捐款订阅报刊,购买各种书籍和杂志,规定每个会员的读书内容,要求撰写读後笔记或文章,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自办的壁报栏内,供大家阅读交流。读书会还组织业馀宣传队,逢节假日就走上街头,用嘹亮的歌声引来群众,然後演讲和演出话剧。
读到这篇资料时,仿佛看到同样带着理想和激情的热血青年,想像到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这又让我想起一首歌曲:茫茫海宇寻同志,历尽了风尘,结合了同仁,共事业,励精神,并肩做长城……历史又翻开了一页,而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虽然现在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与前辈们很不一样,但我们的理想和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家园,为了兄弟姐妹父老乡亲能更有尊严的生活,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土地上而努力。
活动相片分享: |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