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婉芬(社区伙伴项目经理(重建项目))
2009年底开始接手512地震重建工作,在成都偶尔碰上轻度余震,很实在的提醒自己,大地还在发出警号,很多人还活在生命的余震。一年多下来,接触到很多绞心的生命历程,说实话,一直不敢去重灾区废墟,我骗自己说,重建工作是面向未来的,是要找到继续上路的力量。直至去年11月,因工作关系,走进重灾区绵竹市的汉旺镇废墟,看到被天花板压着的床垫,在瓦砾上的竹凳,在路边的拖鞋……冷风狠狠吹过废墟,我能够想到的是,如果我的亲人在里面,如果我的双腿没了,如果我一辈子要在轮椅上度过……我还敢回首过去丶仰望未来吗?我能面对目前吗?
社区重建之路
大灾难面前,个人丶社区重生的力量在哪儿?回复正常生活就是要回到地震前的生活吗?社区伙伴就是在这些问号的指引下摸索,陆陆续续的和11个民间机构合作,开展了22个小型重建项目,有地域性的社区,也有针对特殊人群的康复工作,包括地震致残的伤员丶遇难孩子的母亲和逃过灾难的学生。在农村,我们尝试结合可持续生活的理念;伤员康复方面,我们支持以人为本的社区康复模式;在学校,我们期望在考试为重的校园撒下有利於个人成长丶互相支持的种子。
生活中的馀震
另一位伤员袁琴说,“我总不能靠别人,我得要坚强啊!”她的生命力带着一点忧伤。家在彭州市的袁琴,地震一刻在家里,从二楼往下跑时,墙开始朝着她倒下来,她慌忙跑回二楼,打算从阳台跳下去,慌乱中摔倒,跌落地面造成腰骨折。丈夫当时在工地,避过了,但袁琴的妈妈却在地震中遇难,袁琴因为被送到广东接受治疗而没能跟她道别。回到成都,在医院康复期间,她一直不相信自己可以再站起来,终日躺在床上。康复项目的介入,以及医护人员的坚持丶鼓励,让我有机会与她同行。她家的村子盛产蒜,我们在蒜香中闲话家常,离开时,我感到她的手轻轻的握着我,然後紧握着,我再想不到要说什麽。我抱着她,心里感激她对我们的信任。今天打电话给她,得知她的婆婆在车祸中丧生,她说,“想哭…现在担子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好累!”袁琴的丈夫在工地打工,孩子上五年级,她依然在田里干活,一个人,偶然也到丈夫的工地做饭挣点钱。她也提到,附近小工厂的老板鼓励她随时都可以到他那儿工作,上下班时间不限。说到“那个老板对我特别好”时,袁琴的声调也特别铿锵有力。
人类无法独善其身
想起唐思琼在她的自拍照上面写的字:“快乐来自一种自信”。
+ 击点放大图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