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夏天开始筹划准备这一期《比邻泥土香》,内心一直混杂着兴奋和忐忑的感觉。待文章初具雏形后,忐忑不安的感觉更强了,哎,这一期好多篇文章都是篇幅超长,而且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就差没出现最高深的物理学公式了。但是,很诚实地说,这一期文章其实跟我们的生活十分有关系,比如,今天我们为什么是这样吃饭、吃这样的饭?
记得在北京和田松老师讨论时他说到,我们现在基本上都在吃着“机械自然观种出来的米”,这样的米不健康也不好吃。田松老师接受过很严密的科学训练,但他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没有提到任何技术性的解决手段,反而提到他经常会带女儿到京郊的农场去走一走,接触泥土和农人。
当时我们开始准备《专题》的组稿,正在学习国内越来越红火的PGS(参与式保障体系),听到田老师的分享后感触良多。我们自觉在这一话题上没有既定的答案,反而是希望把我们的疑问抛出来和伙伴们一起讨论。比如,CSA(社区支持农业)与PGS是什么关系?当我们了解到国外在PGS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国内伙伴的一些探索后,我们就更想知道PGS这样一个还在丰富的地方实践中生成的经验,究竟在回应什么核心的问题?它有其“制度性”但又与排斥一般人参与的认证制度不同,那么当中的参与者,例如小生产者、一般的消费者与NGO、销售平台等的关系是什么呢?专家知识与在地经验、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与小农的生活状态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国内的伙伴有很多讨论、对话,也特地接触了印度、泰国、台湾等地的一些经验。最后我们以“城乡信任与PGS”作为这一期专题之名,其实是被当中一些故事所打动,希望与大家分享。
如果说《专题》触碰到制度、标准等话题,那本期《见·远》收入的关于科学的思考的文章,可以说是尝试从更根本的层面思考相关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为这一栏目想过很多名字,以期帮我们厘清思路,例如“整全的科学”、“科学的边界”之类,但最后发觉根本上来说不是关于我们怎么定义科学,而是我们怎么认识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曾读过一句话,大意是认识和理解复杂的事物只能通过对话。因此,面对无比复杂的自然,作为来自自然也仰赖自然生存的人,我们究竟怎么与自然对话呢?除了现代很看重的头脑、理性,被我们忽视甚至有被抛弃之可能的情感、心灵,其位置在哪里?这个栏目中呈现的几篇文章,在邀请也在启发我们回到人自身这更复杂精妙的存在,在“名”之中看见“道”。郝冰老师在《意识与物质分分合合》一文中说到“门在那儿,还不止一扇;道在那儿,不止一条;现在的问题是,你在哪儿?”是个值得想了又想、十分有启发性的提问。
联系到今天这样一个人们认为科技强大到可以干涉死亡的世界里,怎么谦虚地把自己交给死亡,从死——这生的对立——中重获生的意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脉络中怎么通过走向他人、又回向内心的方式,来探索更好的生活,都可能与我们怎么在海洋中做好既快乐舞蹈又能舍下执着的浪花有关。这些在《解·读》、《行动者》等文章中,有着很生动的演绎,在生命之间的相撞对话中,我们或许会有很多惊喜收获。
我们希望不是以出版作为这一期的结束,而是期许可以通过后续的一些互动交流,继续让一些有趣的讨论可以发酵,甚至一些行动变成可能。非常期待和欢迎伙伴们的参与、支持。
《比邻泥土香》编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