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民自助修复「团结井」

村民以自助形式投入人力修建水井。

 

村民踊跃参与修建水井。
小寨团结井终于建成。
村民为成功修井而加强了大家的团结精神而高兴。

贵州一个小村在社区伙伴及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协作下,自助复修水井,以解决干旱影响下的供水问题。意想不到的是,在复修水井的过程中,大大地促进了村民的团结精神;而且成功复修水井后,更恢复了一些传统文化习俗。

 这是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的瓦窑村,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布依族山寨,2011年经历多个月干旱。瓦窑村的一个地方名为小寨,原有一口水井,但因前几年开山放炮,堵住了水源,水井干枯,加上村民已有入户自来水,故水井逐渐被村民遗忘,其后更彻底废弃。

 遇上干旱后,自来水只能间断供应,村民只有到其他地方挑水。他们强烈渴望恢复水井,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与村民多次开会讨论后,双方建立共识,决定修建水井。合作的形式是由社区伙伴提供购买原材料的费用,并由村民担任义工提供人力。大家并同意工程须使用瓦窑村的本地石材、本地智慧及本地工匠;而原材料的购买、账目及财务要公开透明;全个小寨的村民皆投工投劳,由小寨二传手*组织实施工程。

 工作开始时,二传手和几个村民,先后几次进洞探查,确保有水源后,才开始动工修建。

 在修建工作进行时,二传手负责分工,每天根据工程量来决定多少户村民参与工作。村民非常积极,踊跃参与,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例如,二传手罗秀琼和班小芬利用她们在石场打过工的经验,购买毛石后,自己加工打磨,节约了一笔开支;村民刘吉珍自己开了打石场,也以优惠价格供应石料。

参与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少,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最小的18岁。80多岁的唐秀珍说:「我年纪大了,做不了多少活路,但来给大家鼓鼓劲也不错。」男人们做技术工程和体力量较大的活,妇女们就挑沙、和灰浆、铺石块等。有个手部残疾的村民,除了帮挑沙子外,还外出联系材料、开票等。他说:「我做不了重活,但跑跑腿还是可以的。」

到修建后期,小寨33户村民都以不同形式全部参与了水井的修建。

小寨的四位二传手都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安排组织村民,购买及运输物资,晚上还要一起对账、讨论开会等。他们内部还建立了一套财务管理制度,进材料、管材料、记账、现金管理都井井有条,并随时向村民公布。

村民团结修井历时2个多月,终把水井建成,从洞内300米内用引水管引水出洞,修好三口井,引水洗衣、洗菜。不单如此,为了美化水井周边的环境,村民们还自发到山上,挖来花卉栽种在水井周边。大家都很爱护水井周围的环境卫生,而且轮流派人打扫清理。

水井的修建不单解决了供水问题,还意外地大大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团结,彼此群策群力,愉快地自助协作,因此水井取名为「团结井」。

成功修建水井后,村民们讨论决定必会保护环境,敬畏自然,做到遵章守法,杜绝井水和小寨附近环境出现脏乱情况,保持清爽美。若有犯规者,群众商议处罚。

不单如此,修建水井更带动村民自行恢复多年没有举行的「火焰会」,每年由4户村民共同主持,即村民们一起到水井边吃饭、商讨大事,并由寨上的祭司们到每家每户打扫,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全年平安。

 

*二传手──参与社区伙伴发展项目的核心村民,他们把工作向其他村民汇报,被称为二传手。

注:原文由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丁映老师提供,经社区伙伴修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