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高橋博之[1]先生的《食鮮限時批》[2]
文 ▏ 闕麗釗[3]
插畫 ▏ 全海燕
不久前,朋友告知《東北食通信》[4]創辦人高橋博之先生將來港考察香港人的飲食習慣及消費模式,並邀請我同行。我二話不說答應了邀約。高橋先生贈我一份他從日本帶來的《東北食通信:蕎麥》,這是我第一次把《東北食通信》拿在手上閱讀,不過我和它的緣份還得追溯到數年前。
與《食通信》結緣
三年前我在台灣最初接觸到有機農業後,便決定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前往日本,以WWOOF[5]形式游走日本十多個規模形式不一的有機農場。在四國德島縣阿波市的小野農園短暫逗留一個月期間,某天農場主人真佐子小姐對我說:“今天有雜志社的人來,小麗妳也一起來聽吧!”來的人便是《四國食通信》的編輯小姐。編輯小姐不知從哪裡聽到小野農園的故事,來邀請我們為新一期情報志提供冬季盛產的胡蘿蔔。小野農園的規模不大,一直以多品種少產 量的形式生產四季的蔬菜,供應給全國的訂戶,在未有預先規劃生產的前提下無法應付如此“大量”的需求,於是我們只是和編輯小姐互相留下聯絡方式,合作一事便不了了之。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食通信》,它擴闊了我對CSA[6]的認知與想像。當時對它的認識不深,只是直覺這本雜志可以改變世界!
高橋先生贈我的一刊《東北食通信:蕎麥》,以大篇幅介紹東北岩手縣花卷市的“大自然農園”(ウレシパモシリ),圖文並茂描述他們對永續農業耕作[7]的看法﹑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對現代有機農業的迷思﹑與村落其他居民的融合等各種面向的討論,而當月的主題“蕎麥”僅以兩小段落簡單交代。情報志內還附有數個以蕎麥入饌的食譜,配以可愛插畫介紹大自然農園如何實踐永續農業耕作。多元且豐富的內容﹑深入的討論都讓我大開眼界。有別於一般農家隨食材附送情報志的做法,《食通信》裡的主角是那群辛苦勞動的一級生產者——農夫和漁民,隨情報志送上的食材份量只能供一人食用。我深深受這革命性的雜志打動,一級生產者渴望得到的也許正正就是“被看見”而已。
讀過高橋先生的《食鮮限時批》,他在書中提到,“我們在做的,不是月刊的設計,也不是附食材的雜志制作。我們所提供的是食的體驗服務,透過食而產生的溝通服務”,經他如此重新定義《食通信》,我終於能梳理出高橋先生的用心。
《東北食通信》與傳統CSA社群的差異
我之前接觸過的CSA都是傳統社群支持型的小農業,生產者必須獨自承擔生產及銷售的工作,包裝及寄送的工序常常占了大半天時間,這也是很多生產者不願轉型為CSA的原因。他們寧願將每天的收獲集中送到魚菜批發市場,由市場代為販售,以騰出更多時間。其實傳統CSA也有其好處,生產者因與每位消費者建立深厚關系,他們熟悉每位消費者的飲食模式,更可靈活調配適合不同家庭的食材。這是我對CSA農業有限的想像。高橋先生創辦的情報志徹底翻轉了我的認知,他所建立的是讓生產者無需再孤軍作戰的更大的平台。在《東北食通信》的交流平台裡(Facebook的社團以及現實中的“再來一碗LIVE”[8]),眾多生產者與消費者齊集一堂,交流不局限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或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甚至消費者之間的交流都可在這地方自由地激蕩。把不同的人連結起來,然後一起做一件小事,這才是將來我們改變世界的方式。
閱讀《食鮮限時批》也讓我有喝一杯自己衝調的手工精品咖啡的感覺。《東北食通信》情報志始創期的熱血故事就像是手工研磨咖啡豆的過程,邊攪動磨豆器邊看高橋先生娓娓道出情報志的前世今生,包括情報志發刊期間的小插曲,諸如因台風無法如期捕撈福島縣食材蝦鱈導致運送的延誤,卻得到讀者貼心的體諒;讀者自發寄送若松市傳統蔬菜小菊南瓜的種子給農夫,讓自留種子[9]得以保留下去;米農號召都市人幫忙搶收稻米;讓生產者與消費者能直接交流的“再來一碗LIVE”;甚至是各種產地小旅行的故事,在我看來,這一切都像極了為咖啡粉注水後冒出的白色小泡沫,提醒我芳香的咖啡即將被萃取出來。呷一口溫熱的咖啡,仔細分辨出不同的花香、果香、巧克力香味是我最享受的過程,有如閱讀因情報志而連結在一起的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互動一樣,是件賞心樂事。情報志並不滿足於單向地傳輸生產者的理念及故事予消費者,而是樂於打造一個鄉村與都市連結的平台,甚至為都市人制造他們的“第二個家鄉”。情報志也不怕參與這個平台的人數不多,高橋先生甚至相信唯有設定訂閱人數的上限才能確保雙方都能輕松愉快地交流。《東北食通信》訂閱人數的上限設定為一千五百人,目前尚有不少人在訂閱的侯補名單裡。為了讓全國更多人能享受到“家鄉”裡用心制作的食物,高橋先生與伙件們於2014年成立“一般社團法人日本食通信聯盟”,將《食通信》情報志橫向發展,向全國不同縣市的有志之士招手,以聯盟制來互相分享諸如雜志制作﹑會員招募﹑客服寄送等相關信息,目標是讓《食通信》這交流平台能在日本遍地開花。目前除了東北地區外,四國﹑東松島市﹑北海道﹑新潟縣﹑東京築地區等不同區域及規模的《食通信》都已投入服務,更有由高中生編輯的《福島食通信》!不獨攬情報志的發行權,反而招攬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投身貢獻社區的作法,有如咖啡吞下咽喉後仍留存在口腔內的余韻,值得反復細味。
高橋先生訪港經歷
2016年11月,高橋先生在百忙的行程中,仍與伙伴們抽空來訪香港,實在讓我受寵若驚。我們先後參觀了位於大埔及中環的兩個有機農墟,又在大埔菜市場停留了約半小時。半天的行程中,高橋先生總是雙手環胸左顧右盼地觀察周遭的一切,與他同行的伙伴本間勇輝先生[10]倒是非常熱心地在筆記本上記錄下我們與農墟消費者的對話,以及香港食物的來源及銷路等信息。本間先生打趣地說:“(高橋)博之是下指令的人,我才是落實執行的人。”高橋先生的耳垂珠有點肉,可掬的笑容讓我差點誤會他是再世佛陀。在等巴士期間,他指著旁邊一幢護老院問我,“這是做什麼用的?”我回答說,“是護老院,都市人工作忙碌,無法照顧家中老人便會把他們送來這裡。可是香港的護老設施不太好,因空間不足,很多院社無法提供房間,老人只能擁有一個床位。”他說日本都市的情況也不相上下。後來我們又討論了日本黑市勞工,香港的高樓房地價所帶來的問題等,這些都讓我好奇,一個辦農食雜志的人怎麼會留意這些不相關的議題?
《食鮮限時批》的第一章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高橋先生年輕時在東京念書,畢業後想成為記者,卻沒有一家報社聘用他。三十歲那年他決定回家鄉岩手縣參加議員補選,憑借他數年來每天風雨不改在車站前的演說及義工的支持,他兩次以第一高票當選縣議員,當選後他仍繼續走訪每個社區,定期與社區居民開會並聆聽他們的訴求。原來如此!有這麼一個背景的人怎麼會投身商界呢?2011年日本東北三一一大地震[11]後,他開始了解漁農業業者長期受到的不公平對待,與同伴們多番討論及激蕩後創辦了《東北食通信》。辦雜志或賣食材不是他的目的,他目光所及更遙遠的目標:改變世界,就從改變食開始。
從上而下的是改革 從下而上的是革命
高橋先生離開了在上位的縣議會後,決心回到土地,與第一產業的生產者共同面對大自然,面向消費者。他放棄從上而下的改革,轉投向從下而上的革命,小而慢地逐步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改變都市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甚至改變鄉村與都市二元對立的宿命。他與伙伴們期望建立一個鄉村與都市能愉快連結﹑人與人能輕松交流的世界,而他改變世界的武器就是我們每天生活都離不開的“食”。
除非你已經達到辟谷斷食[12]的狀態,不然還是得每天花時間花金錢去換取食物。都市人的生活節奏急速,還沒來得及思考食物的來源與安全性,就已將它們通通排出體外了。最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鬧得人人自危,為了健康不少人改變消費模式,傾向購買本土的有機蔬果,但在這有機認證也無法保證的造假時代,似乎與生產者交朋友才比較令人安心。難道你會願意與一個狂噴農藥化肥或一個不管大魚小魚統統先抓上岸的沒道德的人交朋友麼?在充分了解生產者是以何種方式生產食物後,我們才願意與他們有金錢上的往來。我始終感覺傳統的CSA系統無法完全打破人與人之間金錢交易的隔閡,一不小心就落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思考模式。但如果我們相信食物並不只是商品,而是創造身體豐富心靈的渠道的話,那麼,它能幫助我們連結的除了土地之外便應該是他人了。在傳統CSA系統裡,我們比較容易想像到生產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食物,消費者提供比市場更高的價格購買農產品;在這傳統體制以外,《食通信》情報志不定期舉辦讓都市人走進鄉村的活動,透過這些活動,生產者得到額外的勞動資源,消費者與鄉村人建立感情並找到他們情感上的故鄉。永續生活設計能夠協助人們在氣候變化﹑石油能源危機等問題下以友善土地及照顧人們身心健康的方式去生活,但唯有人與人之間的愛才能締造出比昨天更接近理想的明天。這是高橋先生與伙伴們正在做的事,也應當是我們一起參與的事。
- 高橋博之,1974年出生於日本岩手縣花卷市。2006至2011年參加岩手縣議員和縣長選舉;2013年創立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東北開墾”,擔任第一本附食材情報志《東北食通信》的總編輯;2014年創辦一般社團法人“日本食通信聯盟”。
- 《食鮮限時批——日本食通信挑戰全紀錄》,高橋博之著,簡嘉潁、萬花譯,台灣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7月出版。
- 作者大學主修日本研究。畢業後於港台日三地游走,與有機種植結緣,探討永續生活的可能性及生命的本質。
- 《東北食通信》,2013年7月創刊,深入訪談東北海邊、山間、鄉裡的農家和漁民,而後把生產者特集的雜志和收獲的食材,一起寄給讀者,使讀者享用美味食材的同時,經由雜志了解到生產者心中所想,由此建立起生產者與讀者之間的聯結,成為日本史上第一個附食材的情報志。隨後,《在地食通信》在日本遍地開花,一年之間已拓展至全國十一地,包括《北海道食通信》、《四國食通信》等。
- WWOOF:“世界有機農場機會組織”(World-wide Opportunities on Organic Farms)之簡稱,目標是為義工提供有機與保護生態的方法,從而推動有機農業。農家提供食宿與學習機會,義工提供勞力作交換,過程不涉及金錢,目前世界多個國家已有個別的WWOOF組織。
- 詳見《社會經濟:另類生活中的空間抗爭》一文。
- 永續農業耕作:Permaculture,又名永續生活設計或樸門,起源於澳洲。它從自然中找尋各種可仿效的生態體系,結合原生態﹑農業﹑園藝及不同領域的知識,設計出一套人類能自我維持的聚落模式,此新聚落形態期望可減少人們對於工業化生產和分配系統的結構性依賴。
- “再來一碗LIVE”:由《東北食通信》一位擔任活動統籌師的讀者策劃負責的交流活動,邀請日本東北的生產者前往東京,與讀者一起品嘗用他們生產的食材制成的佳肴,藉此聚餐的機會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得以面對面交流。
- 自留種子:現代種苗商行的種苗多為“一代雜交品種(F1種)”,F1種子生長整齊且容易控制,但多數不能自己留種;相反,自留種子屬開放授粉,是農民自行采種留種的重要寶藏,能保護農民免受種苗商行的剝削,而且地方適應性強,能夠有效保存土生風味。
- 本間勇輝:成立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出版《東北復興新聞》,於東北大地震震災期間發布災區內外的情報。後與高橋及一眾伙伴成立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東北開墾”,擔任《東北食通信》的編輯。
- 日本東北三一一大地震:發生於2011年3月11日,震央位於宮城縣仙台市以東太平洋海域,震級達9.1級,引發最高39.66米海嘯。是次地震為日本有觀測記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其後引發的一系列災害及核泄漏事故,導致東日本大規模的機能癱瘓及經濟活動停止。
- 辟谷斷食:這是種自然形成的狀態,具有自發性,身體機能可以不靠飲食而正常運作。斷食者不會感到飢餓,不須齋戒,也不須勉強禁食。辟谷斷食的時期有長有短,有的長達二十年, 亦有偶爾為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