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自躍(雲南生態健康項目官員)
每種植物都有它的生存智慧,現代人在營造農業生態系統[1]時,是不是太看重生產利益,忽略了植物本身自我完善的智慧?每個植物的生命都是一個傳奇,人類應怎樣延續這些傳奇,讓物種之間能夠相互依存,構成一個更穩固的生命網?
今年7月18-20日,社區伙伴雲南團隊很榮幸邀得雲南農業大學蜜蜂專家匡海鷗、雲南農科院小麥專家程耿,在昆明好寶箐生態農業園開展"農業生態系統 體驗工作坊"。我們曾到過這裡幾次,熟悉它的生態景觀背景;然而,當我們進一步接觸當中的萬物生命系統時,感覺卻是如此的陌生,一切都得重新認識。在專家們和好寶箐的萬物陪伴下,我們走進果樹、蔬菜、昆蟲(蜜蜂、蝴蝶、螞蟻等)及野草的生命歷程,仔細體驗和探索它們的生命意義,反思如何建立更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
再次走進好寶箐生態農業園,樹依舊是那麼綠;花兒好像尚未知深秋已臨,依舊芬芳吐艷,用它那清香吸引著只只蜜蜂;蝴蝶在茼蒿地裡翩翩起舞,用它那美麗的身影迷醉著眾多蟲子,還有我們的目光。伴著我們走過整段學習之旅的,是蜜蜂專家匡海鷗一個個動聽的生命故事,讓我們對植物、昆蟲、土壤有全新的認識和思考的激蕩。
從自然生態系統到農業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意思是指從一個物種到種群再到群落,不同群落組成自然生態系統,他們之間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慢慢達到動態平衡,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恢復能力。而農業生態系統由於受人為干預,為了滿足人的欲望,對食物的需求超出了系統產出,系統的規律被扭曲。過分追求產量,加上一些經濟、政治利益的考量,生物多樣性越來越少,能量與物質不斷向外輸出,自我平衡的循環機制便被打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因而下降。
感知植物生命和生命網
從植物的自我復原能力和智慧引發想像,工作坊讓我們領略植物不可思議的生命歷程和變化,例如:
- 植物自我恢復能力:植物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和自愈能力,當受到傷害時,樹皮會短時間內分泌大量內源激素,形成新的植株或根,展開新的生命;
- 小麥的智慧:小麥在葉片上長出蠟粉,能阻止昆蟲咬吃,也能抗霜凍;當葉子受到外來侵害時,比如被蟲咬,傷口表面會形成一片水膜,均勻地散在葉片上,避免昆蟲再來咬吃,也可加快傷口的愈合速度,同時防止細菌侵入。麥芒,可以有效減少被鳥、昆蟲咬吃,保護麥粒生長;
- 土豆的智慧:長塊莖,也開花結果,它生存的最大目標是繁衍後代。土豆通過塊莖來保持自己基因的一致性,而果實則能保證基因的多樣性。若塊莖沒有長好,不能留種,它就會選擇結果,保證自己有後代;
- 小瓜[2]的智慧:即將敗育的小瓜,植株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切斷對它的營養供應,使之成為微生物的食物,讓微生物分解有機質,供給自身營養;瓜葉片受到蟲咬後,植株會停止養分供給,讓周圍的細胞自死,進而保護自己,不再繼續受細菌的攻擊。
顛覆對雜草和害蟲的認識
野草是蔬菜的祖先,我們不能忘了養育我們的蔬菜的祖先。"雜草"只是人類在觀念上的定位,人類把自己需要以外的植物都算作"雜草",其實它在農業生態系統中是有自己的特定價值和生命意義。例如:
- 菠菜地裡的野草:它可以保留陽光,保持水土,減少肥料流失,為昆蟲提供棲息地和食物;
- 玉米田裡的野草:當玉米地不長野草的時候,土蠶吃玉米根,當野草長出後,土蠶就不吃玉米根,改吃野草根。野草同時也吸收陽光,留住能量,為土地遮陰,保持土壤裡的水分。
另外,蟲子也沒有好壞之分,它在幼蟲時期會吃葉子,但成蟲(變成蝴蝶)之後會幫助植物授粉;還有菜地裡的蟲子,喜歡吃較老的葉子,而不會把整顆植株吃掉,也不會遍地吃,只會選擇就近的。農地周圍有雜草的,也會減少吃蔬菜的蟲。一塊地裡,保持多樣性種植(包括野草),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關於馴化思考
馴化是指人類通過人工的干預與手段,嘗試把野生物種改變成為農業種植或飼養的用途。
例如很早便被馴化的十字花科蔬菜,每天都在我們的餐桌上,它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和策略(不斷繁殖後代)。它是完全受人類干預,抑或它也在不斷發揮自己智慧和自我調整?是它馴化人,還是人馴化它?這樣的問題引起我們思考,人類在農業生態系統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我們應該如何調整好自己的角色?
+ 擊點放大圖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