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思

與村民討論村裡的環境問題
背景介紹:
社區伙伴與英國救助兒童會「雲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項目」自2004年起開始在雲南省的寧洱、雙江、巍山三縣開展社區參與教育項目,旨在為學校和社區之間搭建起一個可持續生活的學習平臺, 促進農村社區自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推動學校教育和農村兒童生活的相關性,激發農村兒童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項目主要活動包括農村家庭教育和校本課程開發活動。目前,三個項目點已培養了30多名培訓者以及200多名社區家庭教育骨幹,三個項目點的40多個自然村和5000多名村民參與了這項活動。活動最重要的產出是培養出一批有「覺悟」,「公益心」的社區協作者,本文的主角存芬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照片上這位身材嬌小的婦女就是我們的主角——朱存芬。她是雲南省巍山縣永和中村小張家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別看她身體單薄,沒多大力氣的樣子,卻牽頭組織全村人修好了村裡的道路;雖然不是村裡的幹部,但村裡的大事小事,大家都想聽聽她的意見;雖然沒有主動參與村長競選,卻被大家推選為村長……就是這樣一個令人稱讚的婦女,誰能想到,在三年前,她還是一個家裡來了客人都不敢正眼看,客人走了都還不知道客人模樣的害羞農村家庭婦女。
2004年2月, 存芬參加了項目在巍山縣舉辦的第一期農村家庭教育交流會,交流會的目的是為大家搭建一個交流家庭教育問題的平臺,促進村民就家庭教育問題看法的交流與溝通。回憶當時參會的情景,存芬感概道:「其實我當時心裡並不想去參加,可是孩子學校的校長親自騎摩托車來家裡動員我,我丈夫也極力勸說,我礙於情面才抱著應付的態度去的。沒想到,交流會一開始,老師就讓我們家長相互述說做家長的煩惱,討論誰應該對我們的煩惱負責等活動,這讓我情不自禁融入到活動中。做夢都沒想到,我還能有機會學到這麼多的知識!從此,我就與項目活動接下了不解之緣,現在,即使不想讓我參加活動,我都會厚著臉皮過來的……」

在雲南省家庭教育研討會上分享家庭教育的經驗
根據村民在交流會中的看法和與不同村民交流時獲得的意見,項目設計了一系列針對培訓者和村民骨幹的家庭教育培訓,圍繞「學習做一名合格家長」、「如何認識孩子」、「如何與孩子和他人有效交流」等內容説明村民認識「孩子的教育是大家的責任,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這些活動不但幫助存芬通過自身的改變,改善了在家裡與婆婆、丈夫和女兒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她關心左鄰右舍、關心村子大小事務的「公益心」。她主動與其他村民骨幹一起在村裡傳播家庭教育的相關知識,調節鄰里糾紛、制止兒童體罰現象的發生……通過大家的努力和付出,村裡的氣氛變得比以前更和諧了。
此外,項目在2006年11月組織了「社區協作者技能培訓」、「項目監測與評估」等培訓。在培訓班上,村民們一起討論開發出適合當地情況的監測評估指標,強調「當地人的積極參與是項目成功的關鍵」。這為存芬後來在村裡主動牽頭組織村民修路埋下伏筆。
存芬居住的小張家村對外的主要通道只是一條田間小埂,三輪車和稍大一些的交通工具都無法通過,耕種收割只能全靠人背。幾年前就有人提出修路,但由於經費問題最終擱淺。後來村裡得到了一個消息,說政府可以出資2萬元錢幫助修路,但不夠的部分需要村民自己解決。村民聽到後都搖頭說,這年頭誰願意自己掏腰包啊!連村幹部也說算了,修不了。但存芬不這樣想,她用在培訓班上學到的SWOT工具分析了一下,認為這個路非修不可,而且只有大夥一起努力,這事才能幹成。於是,不顧少數人的白眼,她組織了八個人的修路隊開始了籌款和修路工作。最初,大家並不看好,覺得她既不是村幹部,又是個婦女,應該幹不成什麼事。但當大家看到她將每個人的工作安排得很合理,每件事情處理得很恰當時,大家的態度隨之慢慢改變了。就連開始勸她不要修的村幹部也給她大力支持。「現在你們看到的這條路,就是我們自己修的!」存芬自豪地說。
從一個起初只想把教育責任全部交給學校的家長,到一個幫助他人做合格家長的村民;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到一個在村裡有號召力的村民,像存芬這樣的婦女在項目村還有很多,正激勵著更多的農村婦女成為有思想、關心社區、自信的社區發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