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尋回世界的靈魂──當物理學與道家哲學相遇

文 / 郭慧

編按:

社區伙伴於去年底​,邀請來自歐洲、從事可持續生活思想及實踐探索的物理學家Shantena Augusto Sabbadini到北京走訪交流,分享他研究中國古代道家哲學的心得,如何與物理學知識比照,從而省思今天以科技主導的世界面臨的困境及出路。社區伙伴的合作伙伴郭慧聽取了Shantena的分享後,以此文記述她的領受和對當下世界的反思。

Shantena Augusto Sabbadini過去分別在米蘭大學及加州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家,在米蘭他研究量子力學,一直對觀察量子過程的細節深感興趣。他亦醉心於中國古典哲學的研究,包括《道德學》及《易經》,以此作內省工具,並從而吸收養份,尋找古老智慧中,能夠應對當今現代化和全球化引致危機的解救出路,實踐可持續生活。他本身亦是一名農夫。​


從事可持續生活思想及實踐探究的物理學家Shantena Augusto Sabbadini
(照片來源:Shantena Augusto Sabbadini個人網頁-http://www.shantena.com/en/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10月的最後一個週末,一位研究量子力學及道家思想的西方人——Shantena,在北京做了一場關於世界靈魂的分享。當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彙時,除了表面碰撞出的激烈火花,我們仿佛也看到了暗含於其中的深刻關聯。Shantena通過研究西方物理學高端的“量子力學”領域的成果與心得,借由翻譯道家經典著作《道德經》與《易經》的機緣,將西方科學與東方傳統文化打通,這次講座即是他對以上經歷與思考的分享。另外,講座還邀請了一位東方“哲人”代表——北京師範大學的田松教授[1],從東方文化看向西方文化,角度雖不同,但兩人所持見解卻相似相通。

大自然應對無序的智慧

講座從一個基礎的物理熱力學參量——熵講起,熵是描述系統“無序化”的度量單位。熱力學第二定律中講到“孤立系統的熵永不自動減少,熵在可逆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過程中增加”,此即熵增原理。熵的概念,是解釋力極強的,許多現象與規律都可以用熵來解釋,比如我們的地球、大自然。大自然本身是明智的,可將不斷增長的無序,轉化為有機組織。(作者著:按照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學觀》中所指出,生物會吸收環境中的功,而減少自身的熵,因而變得有序,此即為“負熵”)大自然在利用能源的同時,可以明智的非常低的製造熵,而人類不是如此。以科技發展模式來看,人類已進入了無窮盡的以科技解決科技帶來的問題這個閉環,在這個迴圈中,熵不斷增加,從熵的角度看,如果不改變發展模式,人類將無法繼續發展。

可能從“熵”的層面思考問題,會把一部分人搞暈,Shantena從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概念“錢”進行講解。錢的誕生本是利於物品交換的,而現在,Shantena指出“全球流通的貨幣總值4萬億美元,其中只有2%是在真實流通中,其餘僅是貨幣間的交換,僅存在於電腦中。” 此外,因為錢越來越集中的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他們可以用錢定義規則,影響輿論,以及影響政治。同時,這又會帶來極大的不穩定性。

科學的世界沒有靈魂 

談及西方科學,Shantena認為,科學是建立在抽象的基礎上,從複雜的現實世界抽取出來,通過實驗,創造模型去比較,在此基礎上再現。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丟失了——活生生的世界,科學的世界沒有靈魂與道德的指引,而人類的經驗是超出科學的解釋與描述的。

接下來,田松教授舉出兩個非常形象的例子,與我們分享為什麼世界不能無止境的增長。從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村寨到太平洋的復活節島,來敍述文明存在的幾個前提:生態前提,技術前提與文化前提。講到文化前提時,特地提出它的兩個功能:擁有幸福與抑制技術的發展。田教授指出,“用科技無限突破地球有限,認為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後續的發展形態,這是建立在科技的虛幻基礎之上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導致環境問題,這個‘生態文明’僅僅是工業文明的另一個版本而已”。

“道法自然” 含義深刻 

講座的內容大致如上,我個人對兩位教授話語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致轉述分享時難免變了味道。在這裏也想說說我對科技發展與東方文化的一點粗淺理解與心路歷程。作為工科出身的我來講,曾強烈的認為是科技使人類生活水平得到了如此快速的發展與提高,現有環境問題的解決也必定依賴政府與科技的雙重作用,才能得到根治。當有機會接觸傳統文化,並做了一些粗淺的參證後,我也在思考,這個世界的真理到底是什麼?這個世界會如何轉變?當不斷的接觸自然,了解到大自然廣闊的胸懷與無窮的力量時,越來越覺得古聖先賢所提“道法自然”的深刻含義,當聽了Shantena的講座後,發現原來西方現代科技走到一定程度時,同樣有驗證東方傳統思想的嘗試與導向。這也使我從東西方文化原本對立的觀點,逐漸轉向可以接受二者的相融與相承。

Shantena提到的科學的思維模式,從現實世界抽取創造模型,在我參讀《道德經》時,略微也有些相似感悟。只不過確實如Shantena所講,西方科學是從活生生的世界中抽離出沒有靈魂與道德指引的模型,而東方傳統文化——儒釋道不同經典,則是從現實世界,廣闊的大自然中概括出富有情感與道德指引的生命經驗,這即是我們一直在追尋的世界靈魂吧!只不過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東西太多,各種情緒與欲望拉扯著自心不斷向外求索,逐漸失去了探索本真的能力與願望吧!

(社區伙伴編輯修訂了原稿標題,並加插副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 田松是曾在吉林大學、南京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曾在北京印刷學院教物理,在《中國礦業報》做編輯,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讀博士,在中央電視台做策劃,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做博士後。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哲學博士,理學(科學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哲學、科學傳播、科學史、科學人類學、科學與藝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