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水車薪智慧考——從香港個案省思塑膠危機出路

「方便」之惡:塑膠圍城是當代最大的環境危機之一,其中尤以膠樽被濫用最為慘烈。

文 / 譚秀貞(社區伙伴傳訊主任)

+ 擊點放大圖片
「方便」之惡:塑膠圍城是當代最大的環境危機之一,其中尤以膠樽被濫用最為慘烈。(相片來源
香港非牟利機構——勞聯智康協會有限公司屬下「環保社區回收計劃」的塑膠回收團隊,默默耕耘了4載,積極協助社區減廢。(社區伙伴)
勞聯智康回收廢棄塑膠後,先把塑膠品放進此機器壓縮成膠磚,以方便運輸。(社區伙伴)
廢塑膠被壓成膠磚。(社區伙伴)
用以計算塑膠重量的磅。(社區伙伴)
勞聯智康塑膠回收計劃主任李鎮威向社區伙伴詳談其中心的工作過程,同時指出了業內困境。(社區伙伴)

  自十九世紀化學工業長足發展以來,人造塑膠開始廣泛應用。其輕巧、生產成本低、運輸方便、耐用、電能絕緣及高度可塑性,令物質生產和使用大受裨益,今天已大量應用於工業製造、日用品和包裝用途。可是,其低降解度帶來的環境破壞眾所周知。塑膠圍城已屬全球危機,主流社會推動回收再造,不幸只是杯水車薪,本文細看香港案例可見一斑。同時剖析尋找解救之道的複雜難纏,是個智慧和勇氣的一大考題。

全球危機:塑膠品產量日增,回收再造日少

  許多報道均指出,全球塑膠消費量遠遠超過其回收再造量。在美國,2008年的消費後塑膠廢物量估計約3,360萬噸,其中只有6.5%回收再造,85.5%運到堆填區去[1]。在香港,回收塑膠比率逐年下跌,由2009年的66%[2],跌至2015的11%[3],而2015年廢膠於堆填區的棄置量每日達2,183公噸[4],以此推算,一年堆填的廢膠就達至796,795公噸,連同此年內在本地回收後於本地和出口外地循環再用的塑膠93,900公噸[5],2015年全港塑膠棄置總量就是890,695 公噸。

  香港的塑膠回收業現更步入寒冬期,去年(2016年)陸續有同業結業,例如受資助非牟利團體仁愛堂塑膠資源再生中心及私營機構泉記環保資源再生有限公司[6],全港各區私營回收店舖早已不收塑膠,因為廢膠近年價格下跌,回收是入不敷支。另有多個不利因素包括:近年油價下跌,屬石油副產品的塑膠,生產成本遠比廢膠循環再造的低;中國近年經濟放緩,對廢膠用以循環再造物品的需求下降;中國內地收緊了廢物進口檢測標準,拒收過去一些可以入口的廢膠;需要廠房的香港業界無法承擔香港的高價租金。

香港塑膠回收寒冬下的逆行者

  惟陡峭路上仍有逆行者在奮進,就像少數申請香港特區政府設立的「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所資助的非牟利機構,在社區中推動塑膠回收,把回收廢膠賣給仍在艱難中前行的私營業界。勞聯智康協會有限公司屬下的「環保社區回收計劃」(下簡稱「勞聯智康」)是其中之一。

  勞聯智康的塑膠回收地舖坐落在香港草根社區深水埗,業務由香港特區政府設立的「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全資資助,營運費每年約100多萬港元(下同),自2013年8月開業至今4年,現每月約收8公噸廢膠,來自由兼職工到附近社區的大廈收集及街坊主動拿來的廢膠。回收膠類要分開膠樽與非樽類,再將廢膠用機器壓成膠磚,才賣予私營回收商劉財記紙業有限公司予以出口或再造。

  為鼓勵街坊多交來廢膠物品,勞聯智康設立會員制,現時約有400名會員。會員可以參加奬勵計劃,交付的廢膠達一定量,可以獲贈米、食油或廁紙,這些贈品每年的支出約8,000元以下。深水埗區多是草根居民,奬勵計劃既能做到環保教育,又裨益居民所需。

香港逆行者困境與制肘重重

  在受沖擊的洪流中,勞聯智康的塑膠回收業務現在可說是見步行步,其回收計劃主任李鎮威在接受社區伙伴訪問時,指出了所面對的不明朗因素和業界的困境。

  最大的難題是回收得來的廢膠因跌價,已經越來越沒有銷售出路。勞聯智康這兩年來已更換了幾次承接廢膠的私營回收商,但他們都陸續結業,例如是仁愛堂塑膠資源再生中心和泉記環保資源再生有限公司[7],現時則交往仍在運作的劉財記紙業有限公司。李鎮威說,承接他們所收廢膠的私營公司大多出口海外,例如中國大陸和越南,中國大陸近年減收(原因參看本文以上第三段),後來連越南也不再要廢膠。至上一手承接廢膠的泉記,以1,000元一公噸接收勞聯智康的廢膠,其後面對經營困難卻要收回每次800元的運輸費,勞聯智康就只剩200元一公噸的收入,有時回收量達不到泉記的要求,為免廢物去了堆填區,也只好免費交付泉記。去年泉記也關閉,便又另覓承接人。只是,也擔心現在的承接人會否一天不再接收廢膠。

  香港政府的「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以公帑資助回收業,減輕業界在自由市場中承受的壓力,原意雖好,但運作起來若干做法卻是幫倒忙,甚而扼殺業界生存空間。

  首先是審批及發放資助款項的過程中,官僚程序造成障礙。申請成功的機構不是一次過取得全筆申請款項,而是分期發放[8]。但據了解,可能是要處理的申請個案多至數以百計,政府需時處理,因而款項發放有所拖延,業內一些資源不多的機構因遲遲未獲所需款項,而致經營困難,甚而結業。

條件不利與古怪邏輯

  李鎮威表示,香港本身沒有回收製造業是業界一大梗阻。

  政府的數字顯示,香港2015年回收廢膠中,九成(約90,000萬公噸)出口境外,只有半成(約5,000公噸)在港循環再造[9]

  李鎮威認為,香港回收業的長遠商機視乎有否本地的再造工業,把塑膠再造成產品如文具及花盆等日用品,保護環境之餘,又能提供本地就業。在此政府必須下決心帶頭協助,而非像現時的思維,把作業交給自由市場運作,給予參與的機構一筆錢,但在市場條件欠佳下,自然虧損。

  香港的天價租金和土地成本是另一大窒礙。據媒體報道,有私營廢膠回收商的租金及工資佔去了成本的七八成,負擔極重;又有回收多種廢物的商號在回收塑膠時支付的廠房租金(100萬元)及工資(30萬元)已用去130萬元之多,其回收廢膠的作業須由廢紙及金屬回收的毛利補貼[10]

  李鎮威指出,政府應發展塑膠粒再造,補貼租金和運費,眼前明顯的危機是香港的堆填區已經爆滿。

  「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的一些規定,當中也有一些古怪邏輯:受助機構的回收塑膠量需要達標,例如勞聯康智需要每月回收達到8公噸。這樣雖然鼓勵參與機構提升績效,但當中的環保思維本末倒置。達致環保的最大效益應是源頭減廢,公眾減少使用塑膠品,以及不作出過量並無必要的生產和消費,而非製造了廢物後又回收再造。這樣就須公眾意識提升及公共政策推動,而如果源頭減廢成功,回收機構的回收量按理應會下降,就不能達標。

杯水車薪不如釜底抽薪

  香港和全球一樣,塑膠生產量或棄置量在過去和未來一直增長不休。有報道指出,塑膠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材料之一,1964年以來,塑膠生產量增加了20倍,2014年多達3億100萬公噸,預計未來20年將再度倍增[11]。在香港,根據政府每年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由2005至2015的10年內全年棄置的塑膠量,由2005年的637,290公噸[12],勁升四成至2015年的890,695 公噸(參看本文第2段)。

  眼前一個局面是:全球塑膠量日增,回收再造日少,而且前景看淡,未來處理塑膠垃圾仍是靠賴堆填或焚燒,對泥土和空氣繼續為禍。而且,外國有研究指出,回收塑膠對減少環境危機的成效成疑,因為塑膠產品本身種類複雜,必須小心分類才能循環再造,否則會破壞再造的整個過程,也就莫說某些塑膠根本不能循環再造[13]

  如此看來,回收再造對解決塑膠危機只是杯水車薪,儘管其效用不可抹殺。應對困境必須釜底抽薪,針對問題的根源,但走極端(例如停止生產和使用一切塑膠產品)也許不切實際,以下是若干思考方向的建議:

I. 源頭減廢

  • 從個人和機構自發做起,若非必要,停用或盡量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例如以瓦器或玻璃器皿代替塑膠器皿),盡量停用用完即棄的塑膠品。例如台灣台北市政府已於2016年8月起,禁止學校使用即棄餐具和禁售樽裝水;香港大學也於即將於下月(2017年7月)起禁售樽裝水。
  • 參考個人自發的「無塑生活」實踐例子,例如一位美國加州會計師Betty Terry的經驗分享:https://myplasticfreelife.com
  • 留意或加入,從而參與減塑的社區運動或全球運動,例如一個倡議禁用一次性樽裝水的國際組織運動:https://www.banthebottle.net
  • 公共政策配合:例如廢物徵費、生產者責任制、以法令禁用某類塑膠品。例如法國已通過新法例,於2020年起,禁用膠餐具如膠杯膠碟等,確保餐具必須能分解及用生物材料製成。[14]

II. 對「必要之惡」帶來破壞的修復

  • 塑膠已成為日常用品,其好處(參見本文第一段)可能令某些領域難避使用,例如醫療界。科學界可努力繼續研發更多以生物有機原料製造的塑膠,或能降解的塑膠品類。現時亦有這類可降解塑品,只是遠不及以石油副產品製成的塑品多。

III. 集體省思當下的經濟理念及制度,以及其下塑造的社會及個人價值觀

  • 以推動無止盡消費來帶動經濟永遠增長,是當今的主流社會信念,而經濟增長及垃圾量增長和環境惡化程度成正比例,已是所有已發展和發展中國家認知的事實,揭示了經濟增長成為社會最優先關注點帶來的禍害。許多西方已發展國家已經出現逆流思潮,質疑富裕之國應否放棄追求無止盡的經濟增長和不斷擴張消費,改為實行一種提升生活質素的「知足經濟」(Economy of Enough)。[15]
  • 在經濟作為獨大考慮的自由市場中,環保行業(例如塑膠回收業)不是盈利主導的行業,在經濟定律下未必能夠生存,但它既是一項與大眾福祉攸關的作業,像醫療和教育行業,作為平衡各方利益的政府宜積極介入,投放公眾資源予環保業。

  當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若發現了「舒適」和「方便」到達了一個「惡」的程度,如何扭轉局面是對我們智慧,甚至是勇氣和道德的一大考題。

(全文完)


  1. Wikipedia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lastic_recycling#Recycling_rates
  2.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告(28/10/2015)立法會二十題附件一:http://gia.info.gov.hk/general/201510/28/P201510280739_0739_154256.pdf
  3. 明報報道(23/12/2015):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1223/s00002/1482429145624
  4. 「廢塑膠 - 二○一五年廢塑膠於堆填區的棄置量為每日2,183公噸(佔都市固體廢物的21%),較二○ 一四年上升了8.3%。由於國際市場對塑膠回收物料的需求持續疲軟,影響本港廢塑膠回收,因此廢塑膠棄置量近年呈升勢。」,《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5年統計數字》: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sites/default/files/msw2015tc.pdf
  5. 《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5年統計數字》圖表3.3第四欄有關塑料的數字: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sites/default/files/msw2015tc.pdf
  6. 信報報道(22/04/2016):https://forum.hkej.com/node/131110
  7. 信報報道(22/04/2016):https://forum.hkej.com/node/131110
  8. 參看「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發出的社區減少廢物項目「申請指引」4.3段有關「資助款項的發放和付還」規定:http://www.ecf.gov.hk/doc/wrp_guide_c.pdf
  9. 香港減廢網站: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tc/quickaccess/stat_recycle.htm
  10. 信報報道(22/04/2016):https://forum.hkej.com/node/131110
  11. 聯合報專題報道(20/01/2016):http://a.udn.com/focus/2016/01/20/17160/index.html
  12. 《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5年統計數字》圖表2.8第六欄有關塑料的數字顯示,這年香港每日產生的塑料廢物總量為1,746公噸(參看以下鏈結),以此推算,全年就是637,290公噸。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sites/default/files/msw2005Chinese_1.pdf
  13. 參考文章:"When Recycling Is Bad for the Enviornment",摘自Discovery Magazine: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09/jul-aug/06-when-recycling-is-bad-for-the-environment
  14. 英國《獨立報》報道(17/9/2016):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europe/france-bans-plastic-cups-plates-cutlery-energy-transition-for-green-growth-a7313076.html
  15. 英國《衛報》報道(01/05/2013):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economics-blog/2013/may/01/economics-of-enough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