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伙伴成立北京代表處與政府部門良好互動

        2017年8月16日,社區伙伴獲得了北京市公安局頒發的《境外非政府組織代表機構登記證書》,成為首批由環境保護部(2018年3月後組建為生態環境部)作為主管單位的境外非政府組織,並成立北京代表處。此後數月間,社區伙伴(香港)北京代表處與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保持了良好的互動與溝通,參與北京市公安局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辦公室、環境保護部國際司開展的座談、調研、走訪活動。2017年12月2~3日,在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指導下,社區伙伴還承辦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惠州年會」之「鄉村振興·生態農業」分論壇。


從生態農業到生態農耕 推動社會化廣泛合作​

        「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惠州年會」於2017年12月2日至3日在廣東省惠州市召開。社區伙伴承辦了論壇年會之「鄉村振興·生態農業”分論壇。

        本分論壇以「鄉村振興與農業綠色發展」為主題,全國農業、環保、林業、生態領域方面的專家學者及相關管理部門代表濟濟一堂,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傳統農業保護與生態農業技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過程農業與化肥農藥零增長為主要議題展開交流,為推進全國生態農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問診把脈,建言獻策。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他認為,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從三農問題為重中之重到新農村建設,再至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一脈相承的,是國家重大的戰略轉型。進而,溫教授從世界農業異質性及成因探討了鄉村振興對中國與世界的積極意義所在。 

        在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安徽省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季昆森認為,發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之一。

        社區伙伴(香港)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林志光作為承辦方代表,以「從生態農業到生態農耕的路上」為題,回顧了生態農業發展的歷程和成果。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出現了多種生態農業的實踐,如農村社區自給自足為本的自然生態農業、生態修復性的有機生態農業、返鄉尋找農耕生活方式,建設鄉村家園等等。國際上的各種先進經驗也被引入進來。

        農耕是我們民族的生命線,融生產、生活、生態、生命為一體。不能只將農業看作一個產業,文化、教育、生態等功能正在逐步為更多的人所認識和尊重。例如,國際有機農業從標準制定的2.0階段進入3.0,有機3.0已經超越農業、食品業的認知限制,將土壤、動植物、人類、地球融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健康整體來發展。

        農業的多功能性的呈現,也需要多元化的群體參與。以往生產者、消費者、教育者等等單一身份的圈子正在被突破。作為社會組織,社區伙伴在其中的角色與位置——通過提高人們對農業「多元功能」的認識,支持多元群體實踐、搭建網絡平台,推動城鄉互助連結的模式,支持社區為本的實踐與行動。他提出,社區伙伴(香港)北京代表處在2017年組織本次分論壇,希望學習跟進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跨領域的交流與對話,以社會廣泛性合作、強調多樣性、傳統與創新、互信的理念,追求生態農業的真正可持續發展。

        論壇由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主辦,原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指導、原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支持。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專委會原副主任張景安,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吳國增,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研究員王春益等部分省(區市)負責人和專家出席了論壇。

        本次生態文明論壇惠州年會期間,社區伙伴還於分論壇處展示本機構的自然生態及可持續生活理念,以及有關大自然智慧、生態農耕、傳統文化等具體工作策略及成果。此外,也向與會者展示了一些合作伙伴手作的產品。如基層社區用廢油製作手工皂的可持續生活實踐、來自貴州侗族糯米老品種,引起了與會者很大的興趣。

社區伙伴展示可持續生活理念、工作策略與成果

來自貴州侗鄉的龍額水牛毛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