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薛啟嬋 (項目官員)
"This is nature, everyone should go through." (這就是大自然的定律,人人都該去經歷。) 對於在今年六月參加 "生態農業及青年人培養探訪交流之旅" 的年輕朋友來說,泰國考察貌保育組的創始人Fab這句話,可說為他們在學習、實踐及推行可持續發展生活時,內心所遇到的矛盾與困惑,提供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建網絡拓視野
在明媚的初夏,社區伙伴聯同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及廣西大學農學院,共同組辦此項為期10天的交流之旅。旅程橫跨四川成都、攀枝花和廣西桂林、柳州,讓來自泰國、台灣及中國大陸約17個組織和自由工作者近30位參與者,有機會探訪大學、志願者組織及各項目點的農場及農墟,分享實踐、推動生態農業和學習可持續發展的心得及困難。事實上,過去幾年,社區伙伴與泰國、台灣相關組織在社區發展、青年人培養等議題上有過很多的交流。今次我們所邀的參與者皆來自鄉村社區建設、青年人培養等志願機構。我們期待藉此帶來更多的聯結,更廣的視野,以及更深入的學習機會。我們希望能:1、促進泰、台、中三地青年協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分享,推進跨地區的青年人行動網絡的建立;2、擴展國內青年協作者的視野,深化對青年人培養工作的理解和探討;3、增進網絡成員在生態農業、青年人培養等議題上的相互學習。
感動的經歷與記憶
雖然行程緊湊,但每次探訪都給予參與者更深的感動、更多的思考。探訪農場時,對於農戶堅持不用農藥、化肥,對環境的關顧和保護,以堅定的信念繼續走生態農業的道路等,我們切實地感受到那股源自他們內心的力量與情感。我們與大學的青年學子相互激蕩,看見彼此行動的路徑。與四川青年志願者項目的志願者交流時,來自大陸、台灣和泰國的朋友分享了他們做志願者的經歷,他們以及身邊的青年伙伴在志願組織中的參與,身處的社會環境及個人抉擇。
透過 "自我認知覺察與社會發展工作坊",我們感受到那個內在的自己;在城市,在鄉村,在桂林陽朔那個螢火蟲飛舞的夜晚,在群山的環抱之間,有我們共同的經歷與記憶。
扎根在自己熱愛的地方
其中一名參加者柚子,曾於去年往泰國學習,這次跟來自泰國的Fab再次相遇。她說,這次讓她更深刻地感受到Fab作為力量、喜悅與和平的化身,她好像是一棵樹,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熱愛的地方。柚子說:“我想要成為這樣一棵樹。”Fa"又一次深深觸動她,當大家問“這麼多年來最困難的是什麼?時",Fab說:"不覺得什麼是困難,整個過程只是有想法,就去做了,也沒有想過一定要做成什麼樣……"
"'做事的目的是為了與一件事情的關系更加美好。'這是Fab女士在分享中,令我印像最深刻的一句話。"另一名參與者有如此體會。泰國考察貌保育組是一個社區發展和環境保育的組織,主要目的是發展、促進和支持兒童和青少年參與社會發展,並通過各種富有創意的活動,加強建立知性和思考能力的學習。Fab強調要從小的事情做起,她提到自己回到家鄉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只是開了一間很小的書店,然後利用這個小小的空間,讓孩子們過來看書,再帶領小孩子一起去撿垃圾,剛開始只有六個小孩 跟她一起,後來才漸漸多了起來。直到現在,這個組織已經成立17年,2003年曾經獲得泰國Ashoka頒發的社區建設獎。
相遇帶來影響
來自台灣農村陣線、正在修讀研究生課程的佳玲說,看到更多年輕人在做相同的事情,這趟旅程帶來很多正面的力量。
有時,我們只是在創造一些相遇的空間,而相遇本身帶來的看見,則會成為力量的來源,成為聯結、行動的開始。學習,在每個真實的個體身上;影響,在人與人真實的相遇之中。
+ 擊點放大圖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