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麗芬 (前社區伙伴雲南石屏項目助理項目官員)
“打拼伙”的意思是村民聚在一起吃一頓,在熱鬧歡樂的氣氛下分享及討論關心的事情。享受共聚的快樂也罷,討論集體事務也罷,最重要是大家有這個坐下相互交流的平台。“伙”是聚在一起討論或幹事情,“拼”的卻可以是食物,是資源,是想法,是行動……。集體的事務需要大伙齊心協力,要把想法轉化為行動,都需要大家的努力。
圍坐吃喝談談要事
“打拼伙”在雲南很多村子都盛行,冬閒、節日或偶然獲得罕有的野味時,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就會聚在一起,找一處“好在”之地,自做自吃。這種聚餐談心的習俗就是“打拼伙”。它是如何進行?有時候是各人從家裡取來現成的肉食酒菜;有時候是單個湊點自己生產的糧食、蔬菜,房前屋後拾點柴火,搭伙做;另一種是大伙攤錢買酒買肉,所謂“一起動手,豐衣足食”!當中很少考慮飯菜的花樣,而更看重的是吃得高興,喝得痛快,談得開心。
過去,傳統的農業社會都需要鄰居之間相互幫助,才能維持正常生活,那時打拼伙便顯得尤其重要。沒有固定形式,也沒有年齡限制,它不僅僅是一起飽吃一頓,更是溝通情感的渠道。2009年社區伙伴在石屏縣小灣子村的項目 [1],從基礎設施投入轉向協作村民從問題思考和行動中學習,議題包括可持續生活與生態健康,對我們來說這無疑是一項挑戰。首先我們要找出村民關注的事情作切入點,以及了解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我們發現村民喜歡坐下來邊吃邊聊,而不像城市人那樣正襟危坐地在會議室討論,開會對他們來說是有點受罪的。然而,圍坐飯桌,邊吃邊聊,就顯得輕鬆愉悅,無拘無束。打拼伙因此成為項目官員與村民交流的一個切入點。
打拼伙後行動展開
項目前期我們做了很多農村垃圾處理和意識提升的工作。那天我和當地伙伴永華到小灣子村轉了一圈,發現街道變得十分清潔,走到河邊卻看到一堆垃圾。一個大媽說他們村子昨天搞了集體勞動,所有人都出來打掃搞衛生,打算把掃出來的垃圾運到山上。卡車運了幾趟,汽油耗盡才傾倒到河邊。即使如此,我心裡也有點高興,村子終於起了點變化。這期項目開始時,每次都只有何正榮和蘇銀平兩人參加活動,我心裏很焦急,這村子可以怎樣做呢?現在看到村子裡出現集體勞動的可喜變化,心裡怎不高興呢?看到行動,覺得有希望。當然他們把垃圾傾倒河裡也是問題,接下是推動他們討論垃圾丟在河邊的壞處。經過多次討論,半年後村民已能把河邊的垃圾焚燒並作堆肥之用,原來堆放垃圾的位置轉眼間便變成小菜園。
隨著公眾意識提升,大家想到在後山種樹。去年一場大火把護寨林燒光,大雨時對村子構成很大威脅,大家擔心發生泥石流的機會會因此而大增。於是村民決定一起植樹,而種樹的時間訂在三月份,剛好是植樹節,也是項目進行中期評估的時間。那時村民們首次在中午搞了一場打拼伙,也許當時自己比較緊張,感覺氣氛有點怪異:男人們默默地吃飯,婦女們也變得安靜乖巧,不像平時大聲說笑,不時還會相互打趣。席間除了同事偶爾提幾個問題外,村民只簡單地講了下午種樹的事情,便埋頭吃飯。
植樹那天村長在山上稍微介紹了一下種樹要注意的事項,例如坑的深度、距離、種植棵數……但話還沒說完,村民就動起來。儘管下著雨,但誰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一直勤勞地幹著。直至下午三、四時,集體護寨林的範圍都下了馬尾松種子了。為了慶祝完成植樹,村長通知大家晚上一起吃飯,而竹清則已經帶著一幫男人在家裡準備晚飯了。
學習傳統美德解困
由於山上的樹早已換成果樹、桉樹等需水量大的經濟植物,植樹其實也可以解決由此而產生的自來水問題。為了解決水的問題,有些村民集合幾戶人家集資興建儲水池,也有自己接管子到家裏,但全村沒有一個終極的解決辦法。解決自來水的問題,也是打拼伙的時候經常討論的話題。
一次在蘇銀平家,擺了兩張桌子,每桌八至九人。席間蘇三叔忽然跟我說:“小楊,社區伙伴應該為我們解決自來水的問題。”正在喝酒的蘇銀平馬上回答,“他們不做硬體。”蘇三叔續說:“不做硬體,那做什麼?”我說:“做軟體。”三叔慢慢端起碗,喝了一口酒,“軟體?什麼是軟體?”“軟體就是人嘛,人的思想。這期項目想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些傳統的美德,老祖輩們在生產生活中互相幫助,人跟人在一起很和善地相處,對自然也有敬畏之心,不會總是想著去征服萬物。現在,互相幫助演變為要付鈔才行,是吧?像你們村子沒有水,你們每天睜開眼,就看見對面山光禿禿的。沒樹,加上今年特別乾旱,水肯定越來越少。”我對著三叔說。三叔吃了一粒花生米,轉過身說:“老輩子的古話說:有山才有水。我們也認得這個道理。對面山頭,幾百年的大樹,在大煉鋼鐵時候就給砍了。後來慢慢開墾為田地,前幾年種烤煙,剩下的樹也砍了。現在我們吃水都要到下面總管挑。”
那夜,剩下三叔跟我們聊到十二時左右,他對項目似乎有了新認識。離開時說:“做軟體是應該的,就是難度會比較大。”這次打拼伙是何正榮和蘇銀平兩個人組織的,還沒有成立核心小組。村民離開後留下滿桌子的碗筷和垃圾,只有蘇銀平老婆一個人忙著收拾。我在思考:可能很多次打拼伙,也只能這樣挑起一個話頭,然後就無疾而終,還留下一大堆活給組織者的家人。這樣下去,肯定持續不了;加上村民討論時,也是寄望外面的力量幫忙解決眼前的困難,而機構的力量又有多大呢?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要他們自己覺醒,用自己的行動來改變生活。
小灣子未完進行式
小灣子項目嘗試利用打拼伙活動作為一個平台,讓村民在生活化的情景下聊村裡的問題,並嘗試找尋解決的方法,至今已經三年。對這個做法的反思:打拼伙的組織者都是同一幫人,參與者也是大家相處得來的人,有些人參加過很多次,另一些人卻從沒有參加過,這樣不利於擴大影響力。討論的議題,難促成實際行動,因為參與者身份的限制,大家只能空談,過一下嘴癮而已,長遠來看,熱情便會冷卻。
然而,若用另一個角度看,打拼伙本來就是村寨生活的一部份,不因項目而存在,不能因此而有特別的期待,否則不能持續。儘管跟我們的期望有一些距離,但能夠一直延續下來的卻是打拼伙維繫的那份情意。有了打拼伙,大伙就有聚在一起的平台。打拼伙在小灣子仍然是一個未完的進行式。
後記:
社區伙伴自2011年起,支持內地各項目點的社區工作者透過寫作形式,整理社區工作經驗及思考工作方向。他們分別撰寫了有趣的故事,立體地呈現社區可持續生活的活力。本文是經編輯和刪短後的其中一篇文章,我們將陸續在不同的平台發表這些文章。
活動相片分享: | |||||||||||
+ 擊點放大圖片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