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自躍
生態健康—人類健康的一個生態系統途徑,是以人為中心的方法,其支撐的三大支柱是跨學科、社區參與和性別平等,目的在於通過保護和改善環境取得人類健康的持久改善。社區伙伴於2004年底接觸這樣的生態健康概念之後,一個興致勃勃的生態健康小隊就此誕生,共同踏上探索生態健康的快樂之旅。
深入探究生活各層面
在短暫六年的探索中,我們困惑如何跨學科?生態健康是“以人為中心”,那麼,跟自然是什麼樣關系?會不會太強調“以人為中心”,而忽略了對自然情感等等問題的激發,前行中慢慢思考生態健康如何本土化?也漸漸覺察到生態健康的探索與社區協作者培養、認識本土文化的核心價值、對自然情感與尊重、社區互愛與團結等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可以找到連接;如果我們從生活層面多一些思考和探究,它將具有生命力,指引我們在生活中嘗試不斷向本土學習的社區行動研究和實踐。
重新認識本土所有
在雲南石屏的新城項目嘗試以生態健康手法推動流域管理,當地村民以流域為紐帶,從社區生活出發,在小灣子村,村民自發組織傳統“打拼伙”,村民告訴我們在“有吃、有笑”情況下來聊村子的事情,如本土技術、本土食物,讓他們對本土的東西有重新認識,村民也好長時間不能像這樣聚在一起,很開心,利於他們村子團結。
在漢泥扒村,村民自己制作本土食物、本土消費,從源頭減少垃圾對流域污染。並通過“祭水”來培養村民對自然的感情,村民說:“每年一次祭水活動,如果我們不組織的話,就會覺得心裡面不好過”。
在盤指揮村,村民將自己切身感受到垃圾問題、流域傳說、種樹結合到民族舞蹈中,深情的表達了她們對社區和流域的關愛。這樣的推動,是期待社區能夠慢慢建立本土化生活觀,在流域管理、社區精神和本土意識方面可以加強,社區內在的自我力量得以呈現。
“好在” 核心健康觀
在雲南石屏牛街項目嘗試以生態健康手法預防甲肝和消化道傳染病,與當地跨學科團隊(來自衛生部門、政府部門、彝族文化學會、當地社區)以彝族文化為基礎探討了本土生態健康觀。在與村民生活過程中讓我們體會到,村民有他們的“生態健康觀”,他們追求健康核心是“好在”,需要精神好在、環境好在、心情好在、身體好在,這樣的探求給我們很大的觸動,也給村民重新向傳統學習中,逐步呈現出自己原本的“生態健康觀”。正如牛街他腊村村民白寬文所說:“原來我一直不明白生態健康是什麼?它是一些復雜系統,它跟我們生活是什麼關系?現在可算理解一點了,它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融入到村民365天的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