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支持農業(CSA)理念與經驗分享交流會2003-2005
編按:幾年後的今天,再去看這次交流會,感覺它像國內CSA運動的一塊基石。我很認同本文中的一段話:「CSA的各種模式都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由參與者共同慢慢摸索出來的。因此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實踐,才能判斷人們能否接受。而且在最開始的階段,並不需要將所有的活動都套入到某個CSA的固定模式的框架中,最重要的是體現CSA精神。」閱讀它讓我們回到做事的初衷,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溫CSA所蘊含的精神。
背景介紹
2003年12月及2004年2月,社區伙伴與瀚海沙合作在北京舉辦了兩場CSA理念與經驗分享交流會,分別邀請了泰國的Raweewan老師和香港的楊寶熙、朱佩坤老師講解CSA的概念,分享她們在泰國和香港推動社區支持農業的經驗。2005年5月,社區伙伴再次邀請香港嘉道理農場的幾位老師及農場義工小組成員來到廣州中山大學,將CSA的概念帶入廣州,引發相關的討論及思考。
越來越多的人都認為現時以剝奪天然資源方式的城市化發展並不可取,但這正是許多農村正在步入的發展方向。我們相信,這一系列的分享交流會將有助於人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城鄉發展之間的關係,建立非主流及非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也有助於將關心農村、農業的健康發展,關心健康生活的人士聯結在一起,共同創造一個更為和諧、永續的世界。
分享會主題
- 共同學習CSA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起源、發展歷史和世界不同國家地區的經驗。提出CSA中對於另類市場、本地食品經濟、有機耕作、社區支持合作、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關係等問題的思考。
- 分享泰國、香港CSA的經驗,包括CSA網路建立的過程,具體的運作方式,NGO(非政府組織)的角色,消費者的推動,以及遇到的困難和其後的反省等等。
- 與會者交流在CSA方面的經驗或思考。
- 對於如何在國內推動CSA和未來可能的工作方向進行討論
議題及討論總結
北京CSA經驗分享會
1. |
我們對有機農業的想法、感受:
- 有機種植會減輕對環境的污染,減少對土地的傷害,有益於生態系統的平衡
- 避免食物中毒,能夠吃到健康的作物,有機耕種有益於身心的恢復
- 有助於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
- 有助於縮小城鄉差異。對於相對疏離自然,缺少根的城市人來說,他們嚮往有機、簡樸、充滿人情與鄉土的生活方式,可以像農民一樣吃到不上化肥農藥的菜,瞭解土地。對於農民來說,他們希望能維護自身的尊嚴,得到進行公平貿易的權利,並且能夠瞭解生產方式與自己的環境、健康間的聯繫。
- 除了農產品本身以外,教育、從事有機農耕的經歷、文化上的產出也是產品。
- 需要共同參與(研究者、實踐者、城鄉居民……),消費者和生產者可以進行知識、經驗和產品的分享,互相支援。
- 要考慮全球化的環境
|
2. |
對於主流市場與另類市場,大規模生產與自己自足的討論
- 大規模的生產是否適用於CSA的模式中?有人提出可以讓公司參與到CSA的運作中,因為公司能夠提供資源及技術,便於進行集約化生產。而我們認為,公司加農戶的方式本身是針對於主流市場體系的,公司首先考慮的會是利益問題,而CSA的中心思想是進行一種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有緊密聯繫的生產,看重公平與互相支持。大規模生產內在的複雜性很難讓人注意到生產過程中的細節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東西,人們在這種生產方式下無法建立緊密的聯繫。同時它注重經濟效益的天性也很難保證公平。此外,有機農耕就其耕作方式來說也是特別適合小規模生產的。因此,CSA更支持的是本地社區的自給自足。
- 集約化生產是否更能夠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更有助於解決全民的溫飽問題?小農的生產能否解決這些問題,能否致富討論中,有人認為CSA不太可能被主流接受,它只是提供了一種選擇的可能,而能夠解決溫飽問題,提供足夠糧食的仍然是主流的集約化生產方式。此外,我們認為,農民不大可能通過CSA的支援體系致富,但是CSA卻可提供給農民可持續生產生活下去的保障。在主流市場中,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被動的接受不合理的價格,農民通常被中間商剝削,受制於種子公司、農藥公司,甚至無法維持生計及保證食品安全。而消費者則被蒙蔽及誤導。在CSA的體系內,產品的定價,成本的核算由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完成,趨於較為公平合理的水準。
|
3. |
關於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關係,誰是主體?怎樣互相支持的討論
- 消費者與生產者,誰是主體?有人認為消費者應當引導生產者,消費需求決定生產。有人認為消費者是推動者,不是決定與控制生產的角色,但是會比較積極地去推動,與農民進行更多溝通,消費者要努力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構成支援生產的網路。另外的觀點是農民應是主體,因為農民對自己所在的環境與作物的特性是最瞭解的,而消費者往往並不瞭解這些,消費導向往往是盲目的,而且往往有索求過度的問題。消費者應該首先學習和瞭解土地,瞭解生產的情況,瞭解什麼是有機食品,什麼是市場。其次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應該建立起共同學習的基礎,彼此緊密的溝通合作,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是重要的。
- 怎樣共同承擔風險?有人提出,在國內消費者應該承擔風險的意識尚未形成,共同承擔風險的合作關係不容易建立。討論中我們談到,建立起消費者的網路,並進行共同學習,瞭解關於有機食品、食品經濟、主流市場、農民的處境等等內容有助於大家接受“共同承擔”的想法。消費者除去承諾消費農產品以外,提供資源、幫助農民應付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
- 如何建立誠信?認證與彼此之間的信任,何者更重要?有人提出生產者要注重科技的力量,有機農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規範的生產過程,以達到有機認證的標準。而有人認為很多時候,幾戶農民進行小規模的生產,很難達到國際認證的標準,也很難承擔昂貴的認證費用,重要的是與消費者建立起誠信的關係,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只要消費者與農民之間彼此都互相認可,一起來面對各種情況,就可以持續發展下去。誠信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
|
4. |
關於NGO(非政府組織)在CSA中的角色的討論
- 提供技術支援與資訊資源
- 提供教育的平臺,作為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進行宣傳與引導
- 提供幫助,使農民更有自信,培養互相合作的能力直接面對市場。
|
5. |
關於本地糧食生產與消費的討論
- 本地食品系統是否可以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寶熙講到,全球化的食物系統裏,國家、地區間的食品貿易越來越多。大公司鼓勵農民進行單一品種的種植,而使當地人減少了自己的食物種類。會上有人也提出,本地食品的生產銷售難以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大公司的進入或許可以讓農民富裕起來。楊寶熙老師回應:這種情況下,其實大部分的利潤都是被跨國公司拿走,農民的收入往往很低。此外,依靠大公司進入市場,農民的根基非常脆弱,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受影響最大的一定是農民。相反,本地食品系統相對是比較穩定的。另外,即便農民能夠通過這種大面積種植單一作物,通過跨國貿易獲得更多的錢,那麼,也要看當地人是更願意有一個健康的環境、豐富的食物種類還是掙更多的錢,這裏也包含著我們怎樣看待貧窮和致富的問題。
- 國內的實際情況。有人提出,在國內情況是很不一樣的。比如,國內土地資源較少,人地關係緊張。因此往往是當地適合種什麼,就會進行大面積種植,這樣成本較低,產量大。這種情況下,地區之間的食品貿易是不可避免的。而發展本地食品系統,品種雖多,產量必然下降,成本也會提高,競爭不過異地食品,很難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其實這裏講的是因為大的環境是單一大面積種植,因而在小的環境裏發展多樣化有機種植比較困難)。楊寶熙老師回應:其實本地食品經濟並不反對異地交換。只是反對那些僅僅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做的不必要的交換。此外,仍舊有一個觀念的問題,就是當我們談糧食生產時,是否只看到產量和成本,若在這樣的思路下,發展本地食品經濟當然是不合算的,因為我們沒有考慮到環境的代價以及人的因素。
- 消費者是否能接受與農戶共同承擔風險?有人提出,現在這個階段,大家對於與農戶共同承擔風險,比如提前支付成本費用是很難接受的。在一個不正式的口頭調查中,被問到的人往往不願意這樣做。有人回應,其實僅僅是一個口頭的介紹,說CSA是怎樣的一個方式來運作,怎樣的一個概念,是很難讓人去瞭解它裏面真正包含的東西。若不通過實踐,其內涵和生命力往往不容易被表達出來。事實上,CSA的各種模式都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由參與者共同慢慢摸索出來的。因此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實踐,才能判斷人們能否接受。而且在最開始的階段,並不需要將所有的活動都套入到某個CSA的固定模式的框架中,最重要的是體現CSA精神。
|
6. |
楊寶熙老師與朱佩坤老師分別介紹了CSA網路建立的過程,以及她們自己對於CSA的切身體會。寶熙老師在香港與幾個同事一起與一戶農民採用CSA的方式進行合作,她覺得比較困難的地方在於:
- 飲食文化對於有機農耕的影響。比如在種植的作物的種類和數量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而一家一戶的農民很難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同時,願意自己在家做飯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少。這些都會影響CSA的發展。
- 信任問題。在合作過程中,消費者對於提前付費的方式往往不太能接受,顧慮比較多。其原因一部分是由於傳統觀念不容易扭轉,另外也是因為消費者與生產者溝通不夠,對生產過程參與比較少。
- 心得在於:
CSA的分享不僅僅是勞動過程和成果的分享,還包括生活中的很多東西。從交流健康的概念慢慢會到交流孩子怎麼教育,貓狗怎麼養,怎麼烹調出美味可口的食物等等。這樣成員彼此之間的聯繫會很緊密,團體也會比較穩定。
佩坤老師與大家分享的是,豐之穀農場怎樣從創立之初非常困窘的境況,一直走到現在開始比較平穩的發展。她講述了期間發生的種種有趣的故事、經驗和教訓,並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做有機農場的心路歷程。佩坤老師的經驗是:
- 外在的大環境對於市場的影響。在豐之谷創立之初,“生機飲食”的概念尚未普及,因此建立消費者網路比較困難,要做很多觀念上的宣導工作。而現在大家對健康和食品安全都越來越關注,因此大的環境對於有機農場的發展還是比較有利的。
- 信任的建立很重要。最初,豐之穀只是將產品送到消費者家中,而消費者參與到生產過程中來的機會很少。因此在農場發生困難時,一部分消費者很難給予充分的理解。此外,彼此之間信任的建立也比較困難,主要是靠生產者積極與消費者溝通。後來,豐之穀開放了農場,讓消費者能夠親自參到農場的勞動中來,並舉辦一些小活動,加強彼此之間的互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 怎樣才能持續下去。佩坤告訴我們,豐之穀已有8年的歷史,然而在第8年時,整個農場的收支才勉強達到平衡。除了上面的兩個原因以外,也是因為有機種植的成本比較高,而消費群體並不穩定。因此在這個階段,有機生產者怎樣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並持續發展下去,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
7. |
寶熙老師、佩坤老師分享了她們的經歷後,大家開始討論在國內實踐CSA的可能性及困難:
- CSA的形式與內涵。有人提出,CSA最困難的之處,在於實踐者明白其內涵並在自己的生活中體現出來。“有機”是一個很時髦的詞,商家也都會利用它大做廣告。人們可以吃著有機食品,但照樣瘋狂購物,奢靡地消費。這並不是真正的瞭解“有機”的概念,它不應該僅僅是我們吃什麼,而是包括我們生活方式的各個層面。而大部分人,可能更關注地僅僅是吃到健康的食品。因此,在實踐CSA的過程中,要去把握不要將其流於形式。
- NGO的作用。目前,國內NGO的困難在於,第一,剛剛開始起步,做這方面工作的人非常少,資源和經驗都短缺。第二,國外很多NGO都有自己的農莊,實驗的基地,所以比較容易去做一些推動,而國內擁有自己農莊的NGO很少。現階段,國內NGO能做的可能是理念上的宣導和群體網路的建立。在推動農民合作上面,NGO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但經驗比較少,還需要很多幫助。
- 推動CSA的策略。有人提出,CSA在一些較小的城市,城鄉差距不太大的地方做可能比較好。先從小的城市和一些特殊群體中推動,可能效果會比較好。
|
8. |
個人對討論的一些思考
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家總是想從CSA上引到如何解決國內農村和農民的問題上。我個人認為,首先,中國的三農問題是一個太大太複雜的事情,像我們這樣一群人,既不是農民,沒有實踐經驗,又沒有權力,也不是很聰明,坐在屋子裏面這樣討論不會有什麼比較實在的結論。我們只是一些平常普通的個體,如果有心,我們就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CSA不是為了解決大的農業問題而產生的,相反,它產生于比較發達的國家,發展於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國家——美國和日本,並且是由城市裏的人開始去推動的。所以從它的發源來看,CSA是城市裏的人遇到發展瓶頸,在反省過程中的一個產物,它可能更多的是解決城市裏的人太久遠離土地的問題,解決城市裏的人過度膨脹的欲望的問題。
因此我的看法是,真正意義上的CSA應該是由城市消費群體去自發地推動的。然而農村與農民,卻也一定是能最體現CSA生命力的地方,原因很簡單,因為那裏有土地和靠她生存的人,城市裏的人只是以這種方式取得城市生活裏的一個平衡。
國內的NGO如果想一起去發展CSA的一些東西,特別重要的一點是應該有自己的思考,而不要被其他地區的模式限制住,甚至不要被CSA限制住。所以,在最開始的階段,去介紹一些外面的經驗是有助於大家拋掉自己的成見,去看一個新的東西。但是在這之後,深入地調查本土的情況和進行自己的思考是更重要的。從精神到技術的層面,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生產勞動方式是一個極大的寶藏,蘊含豐富的智慧。我們應該繼承和發展自己的特色。
|
廣州經驗分享會
- 會議分上下午兩節進行。上午主要是介紹香港的具體經驗,包括嘉道理農場、有機農夫和有機大使。嘉道理農場的蘇麗敏介紹了農場的歷史與理念。農場從支持香港農民和農業開始,到積極推動對環境與生態的保育,其中提出在香港這樣一個現代化城市中,一個有意識又會付諸行動的消費者群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有機農夫袁連昌講述進入有機農業的過程與具體艱難。而有機大使則細說從個人健康生活到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旅程,慢慢突顯對環境生態保育、對生態農業、對生產者的關顧的精神和生活模式。
- 針對香港的分享,與會者提出一些疑問,包括技術性的如有機的生產方法、有機與非有機廢物的處理、如何分辨、有機肥料的生產與利用、消毒淨化和生產認證等。對於有機的原則,與會者傾向以簡單得是否使用化肥農藥來判斷,但這往往會做成純技術的偏執,忽略了一些生態理念,例如低投入、高產出,生態平衡,土壤保育等。與會者也提出了消費模式的重要性,覺得消費者教育是其中一個關鍵環節,這也與一個互助互利的銷售模式的建立有關。但市場上對有機或符合生態原則的產品是否有足夠的需求,有人提出疑問,有人認為有機產品比較貴,實在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得起。此外,與會者也提出人與土地與自然,息息相關。
- 與會者討論在中國推動落實CSA理念的可能性。有人提出推動建立互惠、互助、互信的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尋找生態農業基地。要建立一個互相分擔風險的城市與農業的關係。有人提出消費者這個環節。有人說不是唯一一個體現合作、互相支援和關顧生態等理念的模式。 有人認為要突出這些活動中的樂趣。有人認為生態平衡和可持續農業是其中一個關注點。
- 有與會者指出自己對有關工作的理念是:要體驗人與自然的親和感、是人的一種生活追求,探討人和自然在精神與物質方面的關係、以及對城鄉關係的反思。在有關社區支持農業方面的理念的討論不多。討論很快就進入工作的具體內容,提出的想法包括:消費者教育,內容是有關自然和健康食品等,要實踐結合理論,從行動中教育。消費者教育主要針對草根階層。也可以先總結現有的經驗,從學習這些經驗開始。此外,有人認為要支持有機農夫,做出有機生產的實際經驗。有人建議建立一些交流的平臺,讓資源可以互動,互相支持。有人則認為民間組織作為中間人去推動有關活動是關鍵,這樣的載體要出現。
意見回饋
1. |
在國內現實情況中推行CSA的可能性及困難:
- 要找到願意嘗試新的方式的農民和消費者,觀念上的問題不容易改變。如果農民和消費者不能充分理解CSA的內涵,彼此溝通不夠,會造成很多糾紛,存在信任危機
- 缺乏基層運動的力量(如消費者運動),城鄉差距太大,公眾意識不高
- CSA在國內剛剛起步,現實情況會有很多困難存在,需要NGO長期的推動
- 農民找不到合作者,管道不暢,特別在北方比較困難
- 國內現在太追求經濟利益
- 有機農業實際操作面臨問題,需要相關的技術指導
|
2. |
對我們將來在國內推廣CSA的建議:
- CSA最重要的是其精神內涵,包括生活的價值觀和對健康的理解,認同CSA精神的人(特別是推廣者)需要實踐和親身體驗,有地的想實踐CSA的人不要只重視如何盈利。
- 建立一個培訓基地,加強生產者消費者的溝通,並從理念上提高認識
- 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料和實踐機會,多一些交流活動
- 找相對較小的城市起步,利用媒體引起關注
- 加強NGO之間的合作,多給NGO一些經費資源
- 辦一份通訊傳播CSA的理念,重建遭到破壞的道德,恢復內心的信任
- 首先要對國內實際情況做一些調查,要注意國際經驗與國內實際的結合
- 在城市建立固定的環保食品銷售點
|
3. |
交流會中感受最深刻的是哪些活動、哪些課題、那些概念
- 感受到社會人類及環境面臨的危機,希望通過各種切入點來面對和解決。
- 怎樣開展有機耕種?怎樣能夠讓社區更加支持有機耕種?人與自然、農夫與消費者怎樣建立雙贏的局面?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互助。生態農業。通過CSA農夫與消費者的關係密切了,而且提高了農民(群體)的自我認同,這對長久處於弱勢地位的中國農民頗具意義。共同購買。有機原則。CSA原則。社區合作,例如多元生產模式的形成與參與式(消費者與農夫共同參與)發展,城鄉人互信、互助、互惠、互利、互導。
- 中國推行CSA的困難。農夫的力量單薄,需要更多各地的農夫或其他途徑來解決生產問題。對不同地方的農民生活情況理解不足。城鄉有不同的觀點。
- 討論CSA在中國實踐的可能性,熱烈。提供不錯的反思平臺。
- 建立另類市場的探索。由可持續的生產,可持續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到可持續的食物系統。
- 有機大使是NGO工作的重點,培養更多人才能推廣CSA。
- 有人在默默地進行保育工作。應該關注更悠閒、環保的生活方式。
- 欣賞社區伙伴與嘉道理農場的共同信念與團隊精神。
|
4. |
希望有什麼樣的後續活動
- 城市人多瞭解農村情況。多分享農夫的經驗,包括實際上操作的問題。有更實質的社區如何支持農民的交流會。應該開始合作,找出解決的辦法。到農村去和農夫做互相有利的活動。
- 希望有更多的活動。合作,分擔。以實踐活動觀摩,參與發現農夫的問題,例如蘇的農場為什麼不能創利,去實地分析。
- 希望有示範點,除了從理念上的相互影響,同時在實踐中有影響。例如調研CSA在廣州實現的可行性。可考慮聯繫某近郊的生產隊或有機農夫,直接聽取農民的需求建議,或在廣東近兩年推廣有機農業或CSA的可能性?
- 探討"共同種植"有機農作物的模式。
- 根據實踐的需要,設計具體的技能培訓專案。
- 這次主題欠清楚。總結及組織困難。下次主體可考慮:NGO在推動可持續農業中的角色,在中國如可推動民間主導的可持續農業。
- 更多討論NGO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作用。
|
會議分享者與協作者背景
分享者Raweewan Srithong (Jane)
于1989年畢業于曼谷達姆沙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的法律系。畢業後她加入了泰國中部城市素攀(Suphanburi)的一家民間組織。這個組織叫農村生態技術促進會(Technology for Rural and Ecological Enrichment),簡稱TREE。她在這裏參與農作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工作。1995年她和她的丈夫離開TREE, 在丹昌(Dan Chang)創辦了自己的組織,主要是發展農業生態學和保護農作物的遺傳資源。丹昌位於泰國西部邊境山區中,與緬甸交界。因此一些參與項目的社區居民屬於緬甸克倫邦人。
他們在貧困的農村社區中開展工作,推動共同學習的計畫。對於 Jane 來說,共同學習包括在克倫邦婦女中復興傳統的染色與編織工藝,探討當地人特別是女性的知識與智慧,並就市場行銷方面為當地有機作物生產者提供建議。Jane從事泰國CSA項目已有1年時間。泰國的民間組織在另類市場行銷的發起上已經有10年的經驗。在這一領域裏,Jane所知甚豐。
分享者楊寶熙
是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農業部行政主任。下麵是她的自述:我在2000年加入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農業部,之前對農業的認識很少。加入農業部之後因主要做行政的工作,所以有關農業的知識亦只限于理論上和書本上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農業部曾於2003年11月舉行一個CSA的研討會,加深了我對CSA的瞭解。最近農場一些職員成立了一個CSA,我是主要的負責人,所以有一些消費者的實際體會。
位於白牛石的嘉道理試驗及推廣農場(即現在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是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總部。在提供農業輔助之餘,農業輔助會也在本園大部份地方加以美化,令農場演變為一個根基穩健的植物園。近年來,本園把重點轉移至自然保育和教育兩方面。教育計畫的內容集中於本園和香港境內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機耕作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應用。
分享者朱佩坤
對於食物的認識來自於她在餐廳和旅店的工作經驗。在1993年她與別人一起創立一個叫做“有機概念”的團體。在1995年她成為“豐之穀有機農場”的理事,並1999年成為“有機園”的理事。致力推動社區花園及生態旅遊,朱佩坤也是國際有機農業運動同盟(IFOAM)及香港有機農業協會(HOFA)的成員。同時,她還是香港有機農業協會的現任主席。
豐之穀有機農場的產品是裝箱賣出,並通過讓消費者訪問農場,參與農場的活動進行教育。有機園是一個“一站式”(多功能)的有機天然食品商店,有全職的工作人員進行有機食品和有機生活的宣導。
分享者蘇麗敏
是嘉道理農場農業主任:負責社區推廣工作及義工小組發展,於2004年9月帶領有機大使到臺灣考察,瞭解共同購買及合作社的運作。2004年10月,聯同有機大使于大埔運頭堂成立共同購買,現有會員80人,在未來一年將成立合作社,以支持農夫及推廣有機生活。
分享者王玉珍、胡潔愛、劉燕卿
是嘉道理農場義工小組(有機大使):通過烹飪、健康、無污染家居及共問購買等生活實踐,以第一身的經驗于社區內推廣有機生活。
分享者袁連昌
是農夫,他做農夫前是一間食品公司的電機技術員。他自小便熱愛耕種,在九十年代初從綠田園中認識了有機耕種。于2003年元旦辭去食品公司的工作,建立康苗農場,開始他的農夫生涯,經歷身為農夫的喜與樂。他成功擺脫分銷商的剝削,憑著他對有機農業的熱誠,建立消費者與農夫互相支的關係。
協作者吳美玲
是一位有經驗的發展工作者和政策研究員。以前在一家國際發展機構工作,現在在為許多發展機構的發展專案做顧問。她特別關注應用人類學和自由貿易對中國農村的影響。
協作者陳惠芳
來自香港的發展工作者。有多年從事發展工作的經驗,最近兩三年為不同的民間組織進行專案評估、策略計畫、以及培訓等工作。
協作者朱明
是廣州志願者,現在南方報業集團《21世紀商業評論》工作。有三年參加發展工作的經驗,關注 企業社會責任/農耕/民藝/鄉村教育等幾個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