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定義、理念及背景

前言

廣西柳州,生長中的稻穗。
城裡的小朋友在稻田裡幫忙收割水稻。

近十年,隨著全球化急速推進,影響所及,不少依賴本國生產糧食的國家,其農業以至農民的生計及生活受到巨大衝擊。因全球化而產生的農業產業化、傳統農耕文化及人文關懷價值的失落、自然生態受到破壞、各種環境污染,加上都市人口超越鄉郊農地面積所能應付的範圍,同時大家亦開始遺忘農業的重要性。然而,農村與城市的關係乃是互為因果的。近年城市居民開始從食物質素、個人健康,以及希望能維持食物安全而不再需要依賴廉價化石燃料,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去了解保存本土傳統農業價值的重要,並確定它是城市永續生活的基石。

在西方,「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簡稱CSA)概念早於六十年代便出現,好些成功例子逐步印證這套理念——倘若能配合本土情況發展及作出合適的調整,便能夠提升地區實踐永續生活的能力,同時紓緩因全球化而產生的種種問題:例如食物里程(碳足跡)、使用化肥農藥所產生的污染、食物安全、紓緩化工農業導致生物多樣性消失,以至農村人口遷往城市,所造成的社會問題。

什麼是「社區支持農業」?

它指社區的每個消費者對農場運作做出承諾,讓農場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為該社區的農場,讓農民與消費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擔糧食生產的風險和分享利益。這是一種城鄉社區相互支持,發展本地生產、本地消費模式的小區域公平經濟合作方式。

理念及背景

「社區支持農業」又譯為社區為本農業或社區協力農業,其概念於20世紀60年代起源於德國、瑞士,並在日本得到最初的發展。當時的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建立經濟合作關係。現在,CSA已經在各地傳播,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草根組織在實踐CSA的同時,都發展出各自不同的經驗。若希望進一步了解「社區支持農業」,可參考以下文章:

  1. 《全球產業化食品系統》
    ——討論全球化造成的長途運輸、消費者利益受損以及農民受到的經濟壓榨等問題。
  2. 《給「社區支持農業」下一個定義》
    ——簡介「社區支持農業」引進美國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