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伴互信——日本合作社之我思我想
文:梁小嫻、葉瑞碧
或許,很多香港人會以為合作社大多是工人或農民的組織,或把合作社誤以為是共產國家特有的經濟模式。其實,世界各地包括不少以資本主義掛帥的地區,例如美加、西歐、日本和臺灣,都有不少消費合作社。所謂消費合作社就是消費者聯合起來的自助組織,其服務涵蓋保險、醫療、銀行、零售等範疇。就以日本為例,二次大戰後市民著重「健康和安全食品」,並促成的消費合作社的出現;直至現在,日本消費合作社的會員人數多達二千萬。今年年初我們兩人走訪了日本三個合作社──「生活俱樂部」、「大地守護社」和「綠色合作社」,我們覺得它們一些共同理念都很值得大家三思。
共同購買
消費合作社都是由消費者攜手合資和經營的,服務物件是合作社的會員。這三個日本合作社亦以「共同購買」的形式運作。所謂「共同購買」即是集結會員的購買力量,與指定生產者合作,購入生活必需品。會員集體定期(例如每星期,視乎產品而定)訂購生活產品如糧食、蔬菜和日用品等等。產品從生產者那裏運到合作社後,合作社便把產品直接送往各「班長」,再由班員自行分配。合作社亦漸漸成為了另一個市場,成為擁有相同價值觀的消費者另一選擇。而班員除了集體訂貨之外,各「班」亦自行組織活動和互通消息,藉此進一步建立互信和合作聯繫。
舉「生活俱樂部」的組織網路為例,由四至十個會員組成一個「班」,組「班」提供了一個社區空間讓零散的會員透過訂貨的日常接觸而組織起來。由關心食品安全至環境污染,會員開始明白食物與環境的緊密關係,於是不僅關注個人的健康,還走向社區,成為日本反核運動的核心推動者!現時,這三個日本合作社已突破了個人經濟活動,成為一股強力的社會力量去關心整個社區的發展、環境和自然生態等問題。
每一袋米、一棵菜都附有農民的名字
合作社內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擁有著非一般市場的買賣關係。三個合作社的會員經常有機會與生產者接觸,一方面可瞭解生產過程和生產者的處境,亦可直接把訴求反映給生產者。就以農產品為例,合作社會員不時往農場瞭解農民耕作過程和農民所付出的辛勞,會員甚至可親手協助農務。而且,三個合作社的會員所買的每一袋米、一棵菜都附有農民的名字,而農民在種植過程有否使用農藥、用了多少農藥都有一一說明。在價錢方面,合作社是和農民一起厘訂的。這樣的合作過程既可讓農民取得合理的價錢,又能使消費者掌握更多自己所用所食的產品之資訊。另外,消費合作社更有設立基金,扶助有需要的農民。而當中「大地守護社」的生產者更占執委會一半的席位,確保合作社政策能夠反映生產者的心聲。
在這夥伴與互信的基礎上,農民亦一心一意種出低農藥或是全無農藥的有機菜,「綠色合作社」在九州赤村的一名農民對我們說:「還是你對我好,我對你好才行呢!質素差的菜,連自己也不會吃,又怎能供應給別人呢?」。他這樣的一番話令我們體會到只要我們能尊重生產者,與他們建立互信關係,令生產者生活得到保障,消費者亦無須受「毒菜心」等食品安全問題困擾了!
進步並非競爭的結果
合作社強調的是「合作」。日本合作社成員之間的合作往往推至其他的生活層面。以「生活俱樂部」和「綠色合作社」為例,會員還在社區內自組互助式的服務,如托兒服務、為老人提供膳食等。「綠色合作社」更自資設置「婦女熱線」,協助婦女解疑難,分享自身經驗。而產品方面,三個合作社都定期透過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會議及農耕活動,收集意見,更自設「產品研究部」來發展產品和改善服務。「進步」都是大家合力和會員訴求的成果,並非競爭的結果。這令我們不禁反問自己,究竟大家普遍相信的「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是否必然的呢?
本地生產、本地消費
「大地守護社」可算是推動「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佼佼者。所謂「本地」也指 近的社區,如東京近郊的地區可種植蔬菜,消費者不需要由北海道遠道而運送過來。因此,「本地生產、本地消費」並不是什麼保護主義,歸根究底還是為環保。試想想,我們日常吃的簡簡單單的一磚豆腐,大豆要從美國入口,當中運輸過程不但消耗燃油,還會產生廢氣,污染環境,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造成間接的社會成本。難道我們 近地區例如中國大陸真的不懂得種植大豆嗎?「本地生產、本地消費」就是主張減省不必要的運輸。而因地利之便,消費者及生產者較容易建立緊密的連系,就算是舉辦「生產者之旅」等活動也不用坐飛機吧!
香港又如何?
既然香港與日本同是都市化的社會,如果日本可以出現這些另一種的消費生產關係,那麼香港又可否借鏡呢?今年,我們籌備了一個名為「有機生活」的非牟利團體,它是一個結合了環保生活、生產消費和合作精神的合作社,提供一個空間讓擁有共同信念的朋友參與及創造自己的生活,而整個網路包括一群消費者、勞動合作社及種植有機農產品的農民。雖然在香港成立一個這樣的生活合作社是一項極富挑戰的新嘗試,但每當想起拜訪「綠色合作社」最後一天聽到的那番話,我們都感到那份推動合作社運動的熱誠和鼓舞。當時六位四十多歲的社員一起語重心長對我們說:「你們要努力呀!我們二十年前也是好像你們一樣;由十多人開始而已!回港後遇到什麼問題,我們可多交流資訊,我們一定會支援大家!」究竟香港又到何時才能像日本一樣,每天都有不同合作社的小型貨車穿梭大大小小的街巷送貨往各個合作的社群呢?
註:原文刊於《樂施》季刊二零零一年夏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