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分享

谷癡狂農

姓名:劉以兵
村落:柳江三都根坡屯
生產:鴨間稻、稻間鴨、土雞、土菜
旱地育秧
劉以兵
自制铁木梳

簡介:此白衣男子乃三都根坡人,1964年出生。回家做農民之前,在柳州以畫畫為生,現在是一個與水稻和鴨子都有著深厚感情的土專家。

根坡屯,山明水淨,如畫一般,讓你感覺不到塵埃的存在。如想去,從三都下車後,建議步行,去感受一下“人在畫中走”的感覺,到了村裏,如果見有人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篙,趕著一群快樂的小鴨子,便可知他就是我們要找的“谷癡狂農”劉以兵。

好幾年前,柳州有兩個愛吃土雞的人——老周、老駱,來到這個村子,在一個小魚塘邊,偶然遇到“穀癡”,閒聊之中,才知道眼前這位農夫,嘗試不用農藥化肥種水稻,種得十分辛苦,覺悟果真與眾不同。後來他們便去到“穀癡”家,吃了一頓可口的農家飯,邊吃邊聊,都是相見恨晚。

原來這人從小喜歡畫畫,十幾歲時就去了柳州,畫了十幾年。他中意山水,但突然有一天,發現山不再是從前的山,水也不再是以前的水了,自己也不願像機器一樣,整天不停的畫。於是便扔掉畫筆,歸家種田。

"用農藥化肥種出來的食物不健康,人吃了不好。對比了村裏不同年齡的人的體質情況,以前的人不吃早餐,做工挑100多斤一點問題也沒有。而現在的中年人,骨頭不如以前的人硬,挑重的就會骨折,現在的小孩子記憶力也不如以前好……所有這些問題應該都與吃的有關。"穀癡感歎道。

2000年4月,他回家嘗試搞生態農業,用傳統的方法種地,沒成功。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去那裏找技術,前面是不是有路。有時候自己的老婆不理解,其他村民也會說些難聽話,但他還是堅持。

2006年,去他家的那兩個人,介紹他參加了香港一家機構組織的永續農業培訓,這次培訓給了他“新”的視野,但辦法老一輩是用過的,就是在稻田養鴨。不過這次,他還學會了韓國農民的做法,比如製作發酵營養液,收集本地有益微生物等等。

"學以致用、因地制宜"是最重要的,回去之後,穀癡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水稻的生長,琢磨養鴨的一些小竅門。經過幾年試驗和改進,谷癡的田,種的比其他人好,老婆也放心把所有土地,都交給他。不過,我們的幾句話,對穀癡而言,是付出了很多心血,研究選種、泡種、育秧、放鴨等全過程。他的身體不太好,但這個男人,背後有著一個一直在默默付出的人——他的愛人韋阿姨。雖然兩個經常吵,但爭吵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現在,韋阿姨慢慢變得理解和支持他了。韋阿姨活潑開朗,不太懂技術,所以最後都按照穀癡的安排,去做了。現在,土地變好了,她犁田的時候,看著自己家的牛,一點也不吃力,心裏覺得很高興。

穀癡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

卷葉蟲故事一則

田裏有一點點蟲類(蟲子)沒關係,不會影響到產量。蟲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權利,他們會自生自滅,生命週期完了就死了。但如果太嚴重了,我們還是要想點辦法才得(才行)。

去年廣西的卷葉蟲大面積爆發,那時我的禾苗長得差不多60公分高,他們裹在稻葉裏面,就好像穿了一層塑膠薄膜,別人的田都噴農藥,好像也沒有什麼用。

我的鴨間稻田也未能倖免,四周都是化肥田的那一塊特別嚴重,村裏人和我打賭,說這塊田肯定沒得收了。

我不相信,靜下心來想辦法。想想這個水稻現在長蟲了,就好像我們的頭癢一樣,於是最開始就用手去幫它梳頭,刮來刮去,稻葉是有毛的,梳的時間長了,手開裂還出血。

然後我先割掉禾苗的三分之一拿去魚塘給魚吃,後用鐵釘、鐵線、木頭搞了一個鈀,剛開始是一個小小的,梳來梳去,發現小的不得,太密,不好梳,葉子爛得太多,怕是以後想長也長不起來了。

後來搞了一個大的,很好用,刷來刷去,還叫我老婆把鴨子拿去田裏吃掉下來的蟲,開始時鴨子看我拿個鐵刷,以為我要打他,就不敢靠近,到後來嘴裏吃進蟲的那個時候才知道我是要給它東西吃。我們梳頭走在前,鴨子吃蟲追在後,一下子就吃了個飽。這個辦法多費了一些勞力,但也是很好玩的事情。

到收割的時候這塊田是最先收的,穀子還有點青,接近8分地,得了450斤,你阿姨還是挺高興的,總比不得收好,有些化肥稻遇到蟲害嚴重產量也不高。

不犁田插秧一則

第一季水稻收穫過後,馬上就要進行二苗的插秧,時間很趕,於是我便直接把稻草撒在田裏,叫阿姨去插秧,阿姨接受不了,心想這樣做肯定不得,沒有辦法,我只好請人幫忙,後來阿姨見別的人在自己的田裏幹活,心裏很不是滋味,也只好去插秧。一段時間過後,村裏的人問稻草去了哪里,我說:稻苗餓了也要吃飯啊,已經被他們吃了,哈哈!!!

"搞生態是我的興趣,同時也使自己變得更健康。不用農藥化肥,越來越省力,拿著一根常常的竹竿去放鴨子,這樣的生活我很喜歡,關於種水稻,我還在不停地學習、探索。買農藥回來殺蟲,實際上是在殺我們自己,要其他生物沒了生存空間,我們自己的日子也不會好過。"穀癡說道。

後記

老周、老駱和朋友一起經營了一家叫做土生良品的飯店,正努力追求乾淨的食物,穀癡供應的主要是大米、鴨子、土雞、青菜,還有子薑。

穀癡搞這個無農藥化肥的田五年多了,隨著土壤的改良和經驗的積累,產量逐年提高、勞動力慢慢減少,收入也逐漸地增加,更重要的是這是他喜歡做的事情,他經常和其他農民通電話,很樂意的把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目的是希望大地能夠恢復生機,大家都能夠吃到健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