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主题:农民和城乡互动
大会研习

高雄市旗美社区大学

台湾

创立於2001年,爲台湾第一所「农村型社区大学」。开办十年以来,以「向农村学习,让农村学习」爲方针,并以「农村是一所学校」爲发展目标。扮演「学习•组织•结晶」平台,将学区内的九个乡镇视爲合作伙伴与办学资源,除了以课程服务社区民衆的「学习」平台外,亦积极创造社区的「组织」平台及结晶农村价值的「纪录」平台,透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串连旗美内部与外部社群,让「农村意识」得以在社会扎根。

旗美的课程分三大类:(一)学术性课程:目的是「专业知识普通化」;(二)生活艺能性课程:「经验知识脉络化」;和(三)社团性课程:「结社知识农村化」。除课堂教学外,自2002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农村工作坊。2006年开始开办《农村远景会议》,希望把经年对於农村议题关注和实践累积的概念和行动经验,作进一步研习;并透过组织合作的方式予以推展,共同致力建立农村发展工作与城乡合作交流机制,以维护农村作爲人类重要资産的承传和发展。

网站:http://cmcu.ngo.org.tw

下载个案简介:[1]  [2]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中国大陸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前身爲中国改革杂志社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部,从2001年开始组织支农活动。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推动成立梁漱溟乡建中心,以农村合作社试验和制度研究丶大学生支援新农村建设及农村试验基地为主要工作。

过去10年,通过「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和「大学生新农村建设行动」,估计影响了超过10万大学生志愿者。进入21世纪,这种支农活动发展到「休学一年驻村支农」,年轻学生们除了理论外,也实际参与到农村的综合发展试验,如合作社组织丶集体文化丶CSA丶城乡互动等;还有返乡青年网路建设,以及尝试建设新青年绿色公社(所谓彼此互助和简约的「新幸福主义」生活社区)。

网站:http://www.3nong.org

下载个案简介:[1]  [2]
小组探索

第一组

攀枝花和爱合作社

中国大陸

攀枝花是四川一个地方 ,於2007年当地政府推动农民合作社,而攀枝花合作社就此慢慢培养出来。攀枝花市区和郊区接近,当地工业以攀钢为主。社区夥伴进去此地工作时,开始主要是跟政府合作搞农业生态技术培训和农夫田间学校等。後来攀枝花合作社以入股形式运作,之後分裂成两个合作社,两个合作社都做CSA----农户刘占红目前大概有4户合作农民,消费者大概40户;而另一个合作社由程元兴牵头,合作农户有12人,配菜大概60户,主要是县政府的员工和家属;後者正在办认证进超市。

下载个案简介:[1]  [2]

湾宝

台湾

湾宝其实是指台湾苗栗县後龙镇湾宝里的一群农民,遇上政府徵地,要把他们的农地划为科学园用地,农民反对,并矢志保护自身农地,遂与政府展开长达四年的抗争,获民众广泛支持,终於在2011年抗争成功,让湾宝地区的农田免於工业区开发的威胁。抗争成功後,湾宝人文艺术工作室发起「随波逐稻」计划,号召上百个家庭,一起到湾宝农村种稻田,不仅能解决农业生产面中,农民难以突破的销售问题,还提倡完全无毒和友善环境的种植方式,不洒农业与化肥。

第二组

香港农墟

香港

香港农墟运动已有约七年的历史,现时定期举行的农墟共有六个。2005年4月,香港第一个固定的农墟在大埔诞生,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个摊位,除可买到新鲜的本地有机菜外,亦有各样农产品及有机乾货。趁墟的好处是消费者可以跟农夫面对面交流,加深对有机种植法的认识外,亦增进社区关系。大埔农墟设在新界,後来又发展至市区设立农墟,如湾仔农墟丶中环农墟在商业闹市中开花结果。

在闹市中的农墟较主要的是「有机农墟@中环」,这是於2008年由嘉道理农场主办的。成立目的是「鼓励大众透过支持运输里程较短的本地有机农产,以缓减全球暖化」。在2009年,曾改名为城市乐活园(由LOHAS- Lifestyle of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ility 翻译过来),目的是「在市区设立一个永续生活的交流地点,加强本土丶经济丶社区及环境的协作,让大众感受简朴而健康的生活模式。」

下载个案简介:[1]

北京小市集

中国大陸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原初的发起人是一些外国人,最早的是日本艺术家植村绘美和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的美国人类学家Caroline Merrifield,所以早期的市集以外国人趁墟较多,其後逐渐多了中国人参与,包括主妇和一般平民。逐渐,市集变得热闹起来,消费人群主要分成三类:热爱市集文化的老外;不常做饭丶来买奶酪和咖啡豆的文艺青年;还有胡同里拎着菜篮子的老头老太太。

农夫市集的核心理念在於「可持续性」,即农户生计和粮食生産的可持续,而且重视以生态农业方式进行生产,不施农药化肥和人工催化剂。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内地,这类小市集的理念和实践日益为消费者所接受。

台湾农墟运动

台湾

近年,全台掀起一股「吃在地丶支持有机小农」的农民市集风,合共约有25个农民市集正蓬勃发展或酝酿中。农民市集的开创全靠民间力量自主运作,幕後推手与合作伙伴多是社运分子丶大学教授丶社区大学丶小学家长会等,理想性与知识性颇高。

大多数农民市集的共同默契是不强调「有机认证」,而以「友善环境的耕作方式」或「无毒」概念取代。实际把关则仰赖主办单位亲自至产地拜访,直接了解产地环境与耕种方法,有的再加上验证单位的无农药残留抽验证明。

有作家把新兴的农民市集称为「新的环保公共空间」,因为农民市集将过去几十年的环保生态运动「有机地整合」,让人体认到环境运动不只是理念,也不能仰赖抗争运动推进,而必须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

第三组

绿心田·生活汇

中国大陸

由河流研究会的核心消费者与项目人员共同创办,於2011年成立,以更生活化的方式如农友饭局丶农户讲故事丶身心灵健康的分享等活动开展小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活动,增进消费者与小农户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联系。

该组织认爲最理想的方式是城市和乡村的弱势群体共建生活共同体,探索其可能性和组织方式。现时绿心田透过团购丶每月一次的农友饭局和身心灵整体健康和生活智慧分享丶每三个月一次的农户回访丶半年一次的农友市集以及团购丶妈妈厨房等活动,一方面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物的需求,传递对土品本身内涵的理解,又能建立消费者与农友的关联,推广「利己利地球」的生活理念,搭建促进消费者之间丶农户之间以及消费者和农户之间相互学习和沟通的平台。

网站:http://greenheartland.blogbus.com

下载个案简介:[1]

主妇联盟

台湾

1987年初,一群主妇有感於社会型态的急遽变迁,决定行动起来,改变周遭种种环境和教育问题,以「勇於开口,敏於行动,乐於承担」,要从自己做起,改善环境,提升生活素质。如是,「主妇联盟」诞生了。1989年,成立「财团法人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期望以绿色消费,来守护土地和家园,并於1993年试办共同购买,直接向农户订购米和葡萄,这是合作社的雏型。

2001年「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正式创立,是台湾首个自发性的主妇生活消费合作社,社员都是合作社的股东,以共同集资丶合作思考丶组织消费力量,同时游说农民和生産者,生産符合生态环保与家庭健康的産品。每位社员都拥有同样的权力与义务。合作社的理念是「珍爱环境资源,支持本土农业,力行共同购买,实践绿色生活」,幷推广及发挥合作社精神。

网站:http://www.huf.org.tw

下载个案简介:[1]
观看活动及内容日程 分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