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谈种子,谈的是什么?

参加年会的农友在稻田分享提纯复壮的经验

文 / 老六(广西国仁农村扶贫与发展中心主任) 
图 / 参会农友

+ 击点放大图片
林志光分享本土留种经验 参会农友韦胜丰带来的部分产品展示
詹玉平分享横向认识村庄 农友本土实践经验分享
   

编者按:2018年9月3-6日,以“丰收与种子”为主题的广西地方品种在地保护平台生态农友年会在广西三江和里村举办。发起四年来,这一平台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超过150多位农友参与。刚踏进秋收时节,来自广西、贵州及四川三地合共70多位农友难得聚在一起,并带上一百多个不同种类的地方老品种,在合作伙伴广西国仁农村扶贫与发展中心的协作下,大家彼此交流种子的意义、与生活的关联、文化的价值内涵,以及生态农耕的经验。此外,农友们也现场自己动手制作家乡传统美食,互相结交朋友,让情感链接起来。

       这几年,做生态农业的都爱谈种子保护了,就像前些年做生态农业的都爱谈CSA一样。

       我在想,都在谈种子,谈的是什么?

       广西地方品种在地保护平台是2014年在社区伙伴协助下形成的公益平台,主要内容是广西生态农业的农友们相互交流地方品种、生态实践经验。

       当时发起的念头,主要是推动生态农业遇到了一些困惑,推动生态农业那么些年,技术实操性的培训也做了,类似免耕覆盖、堆肥、土著微生物、酵素……理论系统化的培训也做了,类似朴门、自然农法、生物动力农业……也都尝试了。

       感觉在广西,大家动了一动,后面却连续不起来,或者说动的方式跟我们原初的想象不一样,那怎么办呢?

       在这些年实践或协作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去观察和反思,发现了很多曾经忽视的细节,比如农业地域性决定了技术的地域性,某项技术不是在所有地方都可以解决问题,例如免耕覆盖,在南方的效果就比在北方的效果要明显省力许多,菜园又优于大田。

       同时,理论性系统的农业体系都有它相应的原生文化、世界观、价值观在里面,在中国的大多数农村,它可能会与本土的文化、世界观、价值观格格不入,那要落地生根,其实不是那么容易、做些培训就可以的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越深了解,我们越会发现,我们由外往里传的很多技术或理论,其实在本土本来就有其实践方式,比如说免耕覆盖,技术的原则是减少土地的空窗期,而在西南大多数土地紧张的地方,早有玉米黄豆套种、玉米南瓜套种、玉米火麻间种……

       只要有条件,农户不会让土地有闲置下来的可能,符合减少空窗期,本身就是技术范本。再比如民族地区的稻鱼系统,其背后不仅仅是技术系统,还有当地民族的自然智慧、生活需求以及文化呈现在里面。

       我们再延伸去看,农户生活需求的多样,会演替出种植品种的多样,同时也会是种植技术可持续体系,你会发现越来越有意思。

       那好,再抛开那些农业理论,尝试回到生活本身去看,我们会发现,一个可持续的农业体系,它是那么多元和地方特性的,它的家庭面向是为了丰富生活食物种类,生计面向衍生出地方的食物手艺,比如稻作区域以稻演替出来的丰富食物链条(米粉、发糕、粽子等);同时食物因承载了生存的意义,赋予了它沟通生死的价值,会形成了地方一套独有的风俗礼仪,比如侗族的香禾糯,便贯穿了侗族生活日常和节日往来;

       我们也会看到在千百年来,由于地域的差异,不同村庄会形成食物或生活资源的互补,使得在区域内形成一个相对良性而持续的生活系统。

       所以,当我们抛开农业理论再看农业,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之前谈农业技术或理论少了一点东西,那就是跟本土生活的链接。

       发现了这个有意思的切入点后,我们说,那好吧,那把大家聚一起谈什么呢?最后我们发现,不管是种水稻、种玉米、养猪养鸭还是种果树,源头都需要谈种子、谈品种,那我们谈种子总会是大家的兴趣了。

     那我们谈什么样的种子?怎么谈?

       当时已经有提过的概念是老品种,感觉分成两个极端,一种观点是认为老品种低产,经济效益低,很难坚持种了;另一种是“神话”老品种,觉得老品种就是好。

       这两种观点说不上谁好谁坏,只是相对单一的看待品种的存在意义和链接面向。

       往回看一下,会发现农耕文明的起源基础就是动植物的驯化,使得人类可以得以在一个地域繁衍生息,可以有所积累抵御自然变化。

       但千百年来,随着人类的迁徙交流,种子也一直都在演替、交换流通,比如我们红薯和玉米都不是原生于亚洲大陆。

       所以品种它在地方上的保护传承也是个动态的过程,只不过因为当时的自然演替没有现在的研究所的“人工演替”速度快,使得这个过程变得“粗暴”、“单一”;

       而原生种一方面因为各种原因不种不养而大规模丢失,另一方面因为知识专利法,让种子这个本应该是公众的资源,变成了私人牟利的产品。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谈品种保护,一方面要多谈农户保种的权力,让农户意识到在种子多样性消失和专利化商品化的背景下,我们能为自己做点什么事情。

    另外一方面需要客观的看品种的传承,我们要留什么品种?怎么留住它?怎么让它与我们的生活发生更多的互动,才能激发去保种的自觉和动力。

       基于上面的一些思考,我们提了“地方品种”“在地保护”两个词作为这个平台的工作方向;

       一个词回应了我们谈什么样的种子,另一个词回应了怎么谈。
 
       我们说“地方品种”有几个特点:

       ● 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当地有同类物种,与地方文化有关联
       ● 由当地农民自然保留,并有相应利用它的手艺传承
       ● 适应当地条件,不需要太多外来条件(农药、化肥)支持生长,
       ● 在当地产量在不同自然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抗逆性抗病性强

       我们看中它与当地农户生活的嵌入程度,也强调它与地方饮食、手艺、文化的关联,同时也看中地方品种的多样性,就算是同一个种类,我们也是希望是多个品种。

     所以我们说,留种留种,最重要还是人,农友愿意去留、去保护传承,才是地方品种多样化的关键。

       所以最后找我们谈“在地保护”,怎么谈在地保护呢?

       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村庄,认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横向上提出几个有意思的方向:

       ●地方的文化
       ●地方生产生活方式
       ●地方的资源管理
       ●地方的社会关系

       在前面谈过,说我们推动生态农业时候谈技术、谈理论体系、谈经济模式,但多少会离地方的生活有些距离,所以我们想离地方近些,从地方的角度看农业的方方面面,这样我们才可能从里面看到地方原有的农耕智慧或能对接外来技术的可能空间。

       但村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一个变化动态过程,那么我们去认识村庄需要认识村庄的过去和现在,认识其中变化与没变化的地方,我们才能去思考,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方式?我们的村庄要去哪里? 

       唯有在这个认识上,我们再谈外来技术与理论的学习,才能兼容并包,为我所用。

       所以我们谈品种保护,会引申到在地保护,会想让更多人去思考村庄的发展,因为生态农业不是个体行为,也不是单一生产经济体,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地的有力量的。

       平台未来一个状态或者说传递给农友们的观念是什么呢?

       这是我们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筹备这个年会时候,同事跟我说,可不可以把项目活动浓缩几句话,我们贴在会场,让农友们在会议期间可以看到。

       第一句话:打开视野,重新认识家乡;放宽心态,从心设计生活。

       第二句话:民间智慧藏生活日常;多样种养为生态根本。

       对于年会来说,希望能让农友能听到更多的声音,这个声音让我们认识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已无桃花源,万里之外的南美洲大豆会冲击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看到微小的保种工作对未来的重要性,所以会有谈国内外种子领域发展趋势的老师来做分享。

       我们的日常生活或村庄里就藏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只不过习以为常反而视而不见,我们需要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们,生活的村庄是有多元面向,而不是简单的一句“没有值钱的东西”来衡量,年会请老师带领大家横向纵向的看自己的村子,发现在村庄中的各个关键链接点和可能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一句话“我们农民没有什么知识”,这句话对也不对,因为如果用现在的教育制度划分,确实没有”知识”。

       但如果不用教育制度来划分,知识不等于智慧,特别是如何认知世界,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社会关系的本土生活智慧,所以也需要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们,本土文化里有很宝贵的生活智慧,就藏在日常生活里,这些智慧是可以带领我们很好的本土生态农业实践。

       我们的生活不在经济学家的数据模型里,也不在专家学者的理论叙述里,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智慧里,在我们的多样种养尝试里面,我们可以在自己传承下来的智慧里面去发现和设计,很多时候换个角度,换个心态,豁然开朗。

       第三句话:农村农业农民息息相关;文化种子手艺代代相传

       第四句话:四季轮回顺其自然;五谷丰登藏种于民

       平台更多的作用是让农友们交朋友,相互链接起来,第一次聚会的十几个人,到现在七十多人,我想更多是相互的影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我们会发现,农业不是个体行为,它可能需要一家人的支持,一个村子的互动,几个村子的联合,才能在区域里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体系。

       我们的种子自己做主,我们的生活自己设计。

       所以平台的未来不是我们团队能决定,平台是属于农友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会在每一位农友的努力下会呈现出来。

       感谢每一位投身到生态农业、地方品种保护领域的农友们、志愿者们,你们的实践是这个平台存在的基础和价值。

        注:作者原是社区伙伴广西办公室项目官员。

最新故事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