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亦能有所为——广西青年实习生王财金的故事

文 / 唐婧 (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秘书处[广西大学农学院团队]工作人员 / 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第二期实习生)

王财金(中)作为「生态博物馆」的表演员工,与村民们盛装演出民族舞,迎接来参观的游客人们。
 

「我们的根,会在我们出生的地方延伸,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语言和生活态度;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感情从出生的一刻,伴随着我们成长。」在一次外出学习的报告中,王财金用这句话来做为自己报告的总结。从中,我们读到了她对自己民族的深深认同,并在其中获得的成长力量。想到一年前与她初次见面的时候,那个很努力在介绍自己民族服饰的姑娘就浮在眼前。

王财金是「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1]第六期的实习生,入职的机构是广西南丹里湖乡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下称「生态博物馆」),伙伴们习惯亲切叫她财金。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从2005年开始,到2012年已经历了好几个不同阶段,关注的议题也由原来的公益领域逐渐聚焦到农村发展,目前发展生态农业和传统文化传承的议题。

财金是广西南丹里湖乡白裤瑶族的本地人,读书时成绩很好,不过因家里经济困难,高中毕业就辍学到广东打工。在外打工一年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便不再想出去。恰逢生态博物馆在村里招募年青人组成舞蹈队,她便加入了博物馆的舞蹈队,学习和为游客表演本民族的舞蹈。生态博物馆是「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接待机构,财金在舞蹈队一年后,在生态博物馆的推介下,成为了实习生的预备人选。就这样,我们有了第一次见面。在生态博物馆,在村子里,财金热情的给我们介绍她所知道的村庄,与丈夫一起招待我们。我们看重她对民族服饰传承的热忱,对家乡在发展中的期许和困惑。博物馆期待村庄能留住本地的年青人,经过审批,财金顺利成为我们的实习生。

三好学生到分享者  热衷传承社区文化

实习生在村子里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组织了入职培训。入职培训分为自我成长和社区学习两部分:自我成长部分在南宁举行,社区学习部分则选中了生态博物馆及其做文化保护的村庄。印象里,开始培训的时候,财金总是拿着一个小本子,不管是做游戏,体验,还是分享,讨论,总是在本子上写着什么,就像在课堂上记笔记。每次协作者的提问,她总是第一个分享,正儿八经,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一个活脱脱的「三好学生」范本。随后的培训日子,大家渐渐熟络起来,财金开始慢慢的放下小本子,学习跟大家一起体验游戏,分享感受,讨论发现。社区的学习则从走访调研开始,看水利、走稻田、访村民、总结所见所闻。在协作者的帮助下,分享给自己所知道的,共同勾勒社区文化传承的脉络。所学习的社区,正是生态博物馆所工作的村庄,也是财金的家乡。那几天,她分享着自己知道的习俗,在访谈中当「翻译」,跟大家讲述糯米在白裤瑶民族中婚礼方面的用途,生动活泼,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成为实习生以后,财金有了更多机会在生态博物馆的平台反思现代化和传统民族文化。她去贵州的不同苗寨,对比同样的少数民族在不同村庄的发展方式,和旅游带来的影响。财金总会把看到的,与自己的民族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所见所闻中获得了很多启发,也促发了新的思考。她说:「九月的贵州游,感触很深。旅游就像把双刃剑,它带给人们利益的同时,会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本性丢失。」

财金从贵州学习回来以后,似乎有了更多的动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她改进和充实自己的导游词,主持博物馆里的表演,练习民族的舞蹈和歌曲,每一项进步都得到了大家肯定和鼓励。

在故乡,不埋没  重探民族盛装蕴含的历史艰辛

白裤瑶的服饰绚丽多姿,刺绣繁复,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会做盛装了。财金从申请实习生的时候,就一直想组织大家学习,苦于没有机会和资金支持。青年实习生项目为每一期的实习生提供不超过5000元的行动基金,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落入行动。财金得到消息后便申请了行动基金。趁着协助人类学专家做问卷调查的机会,财金在村子里收集大家的需求。在得到一些姐妹的回应后,便提交了活动的资助申请,但这申请经过六次修改才渐渐成型,这个过程亦是财金的学习。她说:「这次的小方案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及解决问题的视角。做好项目并不像想象中的简单,原本以为项目中只要有志愿者参与,有足够材料就可以进行。后来秘书处有老师们过来指导,我才意识到一个项目不是一个购物单,也不是一个随意的集体,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不可否认村民自觉参与很重要,但组织要有管理员和责任人,大家共同来管理项目,这样才能让方案顺利进行。当我再次把方案完善时,犹如大战而归,信心也满满的。再回头看初次的方案,发现一路走来,自己也在慢慢成长。」

这一年中,家人给了财金很多的支持和鼓励。在申请行动基金受挫的时候,在外出学习牵挂着家中年幼孩子的时候,在行动基金的实施过程中,家人的安慰和切实伸手帮忙,给了她行动的力量。行动基金的活动靠着家人、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活动不仅吸引了村里的孩子们来听关于民族服饰的故事,学习民族服饰的制作,还吸引了孩子的母亲们来做老师,手把手的教自己的孩子。裙边绣是初学刺绣的基础,对孩子们来说,算是工序比较复杂的。一条裙子需要两米长的裙边绣,孩子们虽然只是学习绣其中的一小块,也能亲身体会过程中的辛苦,更不用说织布、染布、画粘膏等工序,会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盛装。

白裤瑶的服饰,不仅是制作过程繁复,多样的刺绣花纹更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活动初期,调研中老人家们就很兴奋的讲起那些关于民族服饰的传说故事。在第一次活动中,财金给大家播放白裤瑶葬礼和元宵节的纪录片,两个纪录片中大家都穿着盛装。看完后,两位老人轮流给大家说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故事。这些故事,讲述着服饰的来源,绣纹的意义,孩子们甚至很多年轻人,这才知道,这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是整个民族的历史和祖先的艰辛,值得后人铭记。

乡土文化是我唯一可以找到真诚表达自己的方式

「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的中期学习是走访相关机构,我们探访了在贵州从事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伙伴机构。再一次到贵州,对于财金来说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和收获。结束这次学习以后,财金总结说:「乡土文化也是我唯一可以找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方式,只有将真情融入到文化中,才会找到责任感和归宿感。」这话着实感动了我。

我想未来很难预料,世界工厂所营造的现代幻觉,可能就算民族文化如此美好的村庄也是不能幸免──因为生活的压力,可能她还会离开热爱的家乡……但不管未来怎样,这位姑娘已经与自己的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像有一条根,给她传递着祖先的智慧和祝福,给她不同的视角,给她行动的力量,给她思考和改变的更多可能。

很多人说,近乡情怯,在他乡要做什么更容易些,不用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乡邻的压力。财金却向我们展示着一个故事──在一个民族文化保留相对完整的村庄,文化的传承并不那么难于接受,将想法付诸行动在故乡也能有所作为。



[1]「青年实习生小额基金」项目是由香港社区伙伴与广西大学农学院合作开展的青年人成长项目,是支持青年人关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CSA、传统文化保护)的广西民间公益组织全职实习一年的计划。计划过程中,我们与公益组织伙伴共同行动回应社会需要,以及支持高校青年大学生关注社会,并用自己的行动回应,期待青年人在行动中成长,找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位置。

+ 击点放大图片

小女孩穿着民族服装表演完毕后,与游客交流。 民族表演队在「生态博物馆」前留影。 在财金推动的民族服饰探索活动中,老人们教授如何绣图案。
老人在教孩子们学习绣白裤瑶民族服装的裙边绣。 大伙女孩在学习民族服饰刺绣,连小男孩也好奇来看看在搞甚么。 刺绣学员的成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