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婧 (青年實習生小額基金項目秘書處[廣西大學農學院團隊]工作人員 / 青年實習生小額基金項目第二期實習生)
王財金(中)作為「生態博物館」的表演員工,與村民們盛裝演出民族舞,迎接來參觀的遊客人們。
「我們的根,會在我們出生的地方延伸,從而決定了我們的語言和生活態度;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感情從出生的一刻,伴隨著我們成長。」在一次外出學習的報告中,王財金用這句話來做為自己報告的總結。從中,我們讀到了她對自己民族的深深認同,並在其中獲得的成長力量。想到一年前與她初次見面的時候,那個很努力在介紹自己民族服飾的姑娘就浮在眼前。
王財金是「青年實習生小額基金項目」[1]第六期的實習生,入職的機構是廣西南丹裏湖鄉白褲瑤生態博物館(下稱「生態博物館」),伙伴們習慣親切叫她財金。青年實習生小額基金項目從2005年開始,到2012年已經歷了好幾個不同階段,關注的議題也由原來的公益領域逐漸聚焦到農村發展,目前發展生態農業和傳統文化傳承的議題。
財金是廣西南丹裏湖鄉白褲瑤族的本地人,讀書時成績很好,不過因家裏經濟困難,高中畢業就輟學到廣東打工。在外打工一年後,回到自己的家鄉,便不再想出去。恰逢生態博物館在村裏招募年青人組成舞蹈隊,她便加入了博物館的舞蹈隊,學習和為遊客表演本民族的舞蹈。生態博物館是「青年實習生小額基金項目」接待機構,財金在舞蹈隊一年後,在生態博物館的推介下,成為了實習生的預備人選。就這樣,我們有了第一次見面。在生態博物館,在村子裏,財金熱情的給我們介紹她所知道的村莊,與丈夫一起招待我們。我們看重她對民族服飾傳承的熱忱,對家鄉在發展中的期許和困惑。博物館期待村莊能留住本地的年青人,經過審批,財金順利成為我們的實習生。
「三好學生」到分享者 熱衷傳承社區文化
實習生在村子裏工作一段時間以後,我們組織了入職培訓。入職培訓分為自我成長和社區學習兩部分:自我成長部分在南寧舉行,社區學習部分則選中了生態博物館及其做文化保護的村莊。印象裏,開始培訓的時候,財金總是拿著一個小本子,不管是做遊戲,體驗,還是分享,討論,總是在本子上寫著什麼,就像在課堂上記筆記。每次協作者的提問,她總是第一個分享,正兒八經,就像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提問,一個活脫脫的「三好學生」範本。隨後的培訓日子,大家漸漸熟絡起來,財金開始慢慢的放下小本子,學習跟大家一起體驗遊戲,分享感受,討論發現。社區的學習則從走訪調研開始,看水利、走稻田、訪村民、總結所見所聞。在協作者的幫助下,分享給自己所知道的,共同勾勒社區文化傳承的脈絡。所學習的社區,正是生態博物館所工作的村莊,也是財金的家鄉。那幾天,她分享著自己知道的習俗,在訪談中當「翻譯」,跟大家講述糯米在白褲瑤民族中婚禮方面的用途,生動活潑,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成為實習生以後,財金有了更多機會在生態博物館的平㐰台反思現代化和傳統民族文化。她去貴州的不同苗寨,對比同樣的少數民族在不同村莊的發展方式,和旅遊帶來的影響。財金總會把看到的,與自己的民族聯繫在一起,在這些所見所聞中獲得了很多啟發,也促發了新的思考。她說:「九月的貴州遊,感觸很深。旅遊就像把雙刃劍,它帶給人們利益的同時,會把原本屬於自己的本性丟失。」
財金從貴州學習回來以後,似乎有了更多的動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她改進和充實自己的導遊詞,主持博物館裏的表演,練習民族的舞蹈和歌曲,每一項進步都得到了大家肯定和鼓勵。
在故鄉,不埋沒 重探民族盛裝蘊含的歷史艱辛
白褲瑤的服飾絢麗多姿,刺繡繁複,村裏很多年輕人都已經不會做盛裝了。財金從申請實習生的時候,就一直想組織大家學習,苦於沒有機會和資金支援。青年實習生項目為每一期的實習生提供不超過5000元的行動基金,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落入行動。財金得到消息後便申請了行動基金。趁著協助人類學專家做問卷調查的機會,財金在村子裏收集大家的需求。在得到一些姐妹的回應後,便提交了活動的資助申請,但這申請經過六次修改才漸漸成型,這個過程亦是財金的學習。她說:「這次的小方案給了我很多的啟示及解決問題的視角。做好項目並不像想像中的簡單,原本以為項目中只要有志願者參與,有足夠材料就可以進行。後來秘書處有老師們過來指導,我才意識到一個項目不是一個購物單,也不是一個隨意的集體,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不可否認村民自覺參與很重要,但組織要有管理員和責任人,大家共同來管理項目,這樣才能讓方案順利進行。當我再次把方案完善時,猶如大戰而歸,信心也滿滿的。再回頭看初次的方案,發現一路走來,自己也在慢慢成長。」
這一年中,家人給了財金很多的支持和鼓勵。在申請行動基金受挫的時候,在外出學習牽掛著家中年幼孩子的時候,在行動基金的實施過程中,家人的安慰和切實伸手幫忙,給了她行動的力量。行動基金的活動靠著家人、博物館的大力支持,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活動不僅吸引了村裏的孩子們來聽關於民族服飾的故事,學習民族服飾的製作,還吸引了孩子的母親們來做老師,手把手的教自己的孩子。裙邊繡是初學刺繡的基礎,對孩子們來說,算是工序比較複雜的。一條裙子需要兩米長的裙邊繡,孩子們雖然只是學習繡其中的一小塊,也能親身體會過程中的辛苦,更不用說織布、染布、畫粘膏等工序,會更珍惜來之不易的盛裝。
白褲瑤的服飾,不僅是製作過程繁複,多樣的刺繡花紋更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在活動初期,調研中老人家們就很興奮的講起那些關於民族服飾的傳說故事。在第一次活動中,財金給大家播放白褲瑤葬禮和元宵節的紀錄片,兩個紀錄片中大家都穿著盛裝。看完後,兩位老人輪流給大家說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故事。這些故事,講述著服飾的來源,繡紋的意義,孩子們甚至很多年輕人,這才知道,這一針一線繡出來的是整個民族的歷史和祖先的艱辛,值得後人銘記。
「鄉土文化是我唯一可以找到真誠表達自己的方式」
「青年實習生小額基金」項目的中期學習是走訪相關機構,我們探訪了在貴州從事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的伙伴機構。再一次到貴州,對於財金來說有著更深入的思考和收穫。結束這次學習以後,財金總結說:「鄉土文化也是我唯一可以找到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方式,只有將真情融入到文化中,才會找到責任感和歸宿感。」這話著實感動了我。
我想未來很難預料,世界工廠所營造的現代幻覺,可能就算民族文化如此美好的村莊也是不能倖免──因為生活的壓力,可能她還會離開熱愛的家鄉……但不管未來怎樣,這位姑娘已經與自己的民族緊緊聯繫在一起,就像有一條根,給她傳遞著祖先的智慧和祝福,給她不同的視角,給她行動的力量,給她思考和改變的更多可能。
很多人說,近鄉情怯,在他鄉要做什麼更容易些,不用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和鄉鄰的壓力。財金卻向我們展示著一個故事──在一個民族文化保留相對完整的村莊,文化的傳承並不那麼難於接受,將想法付諸行動在故鄉也能有所作為。
[1]「青年實習生小額基金」項目是由香港社區伙伴與廣西大學農學院合作開展的青年人成長項目,是支援青年人關注農村發展(生態農業、CSA、傳統文化保護)的廣西民間公益組織全職實習一年的計畫。計畫過程中,我們與公益組織伙伴共同行動回應社會需要,以及支援高校青年大學生關注社會,並用自己的行動回應,期待青年人在行動中成長,找到自己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和位置。
+ 擊點放大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