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敏 (中国绿色学生组织网 (GreenSOS))
真正开始具体关注城市农耕,也仅仅是从今年初参与GreenSOS的有机项目开始。非常感谢社区伙伴长久以来推动这样的议题,让大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和自然连结的方式。
唤起麻木心灵
人类创造了城市生态系统,它貌似完备,却也将人与很多东西割裂开来,土地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之中,很多人的内心仍然对土地丶田园丶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眷恋。我想城市农耕就是因为这样的美好愿景而发展起来的吧。虽然只是天台的一小块地丶一点点蔬菜,窗台的几盆香草,学校里一小块的农圃,但是照顾小田园的过程,却让我们重新跟一片叶子丶一棵菜丶一把泥土连系起来,找到真正和土地和大自然亲近的感觉。城市农耕的文化更多在於唤起人们可能已经麻木的心灵,重新去思考和土地的关系,和自然的关系。
也有很多时候会让我去反思,为什麽农村里的青年不得不远走城市打工,而城市里的人又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找回土地的温暖?是发展的一种病态?还是因为需求而生的多元?
城市农耕的矛盾
七天的考察和讨论,内容很多丶很杂丶很散,也让我不断地处於茫然和清晰的思考之间——学习中必经的钟摆状态。重新梳理这一周的东西,让我有一些新的思考。以下的观点可能并非所有伙伴都认同,但我们需要多元的声音。
"城市农耕"这四个字本身就如同香港这座城市一样,充满了矛盾。是谁定义了"城市农耕"?出於什麽样的初衷?涵盖了多大的范畴呢?诸如阳台种植想必是出现在城市农耕这样的定义之前的吧?很多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我们是否有渠道去溯源"城市农耕"的出处。
提供多元价值
但这不是最要紧的。我们都认同城市农耕并非让人们回到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在我看来,城市农耕也必然需要具备不同於传统农耕的多重社会功能,而不同的人群诉求不同,从中有不同的收获。
- 小孩子通过农耕享受玩泥土的乐趣;
- 家长通过农耕去享受亲子的快乐;
- 大学生通过农耕去反思人与自然丶反思现在的生活,寻求可持续的方式。
- 新生农场通过农耕关注弱势人群;
- 老农田通过农耕提供一种有土地的休闲生活方式;
-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通过农耕"助人自助"以保护自然;
- 和平妇女[1] 如爱华,通过城市农耕和社区厨房去链接社区的情感,去链接人丶地丶情;
- 马宝宝社区农场通过农耕去守卫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 永续栽培丶阳台种植丶水培,甚至"高科技"的运用让我们"住得更好";
- 绿田园基金的荃湾金色有机农耕园圃通过农耕活动,关注老年人的生活;
- 城市农耕的更多可能:食品安全丶生命的成长丶食物的价值丶情意自然教育丶可以掌控的生活……
或多或少,城市农耕是因为其多元的社会功能而存在,如同非政府组织提倡的多元性一样──城市农耕的存在本身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们或许认同其中一种或者多种的价值,对其中的部份有所异议(尊重是应有的态度),但都不妨碍我们通过城市农耕去推动我们觉得该做的事情,因为"城市农耕"本身并非我们最终的诉求。
让更多人来思考"城市农耕",是我们能够做的事情。
活动相片分享: |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
|
||||||
|
注解:
- 和平妇女源於"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其後,香港岭南大学与社区伙伴合作,延续和平妇女的理念,於2008-2010年间,连同12名中港台从事生态工作的妇女进行为期2年的和平行动研究,王爱华便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
其他焦点项目文章:
|
|
|||||
|
崇敬万物 布朗族藉奉献精神护林 近年村民受外界影响,悄悄到森林种植茶树,偷偷砍树破坏森林。社区伙伴与村民合作开展社区调查,促使村民反思,最後村民清除绝大部分茶树,避免森林受到破坏…… |
|||||
|
自主与自然──从修建水井说起 健康的社区或者生态群落,"自主"是一种常态,但这往往只是存在於理想的理论描述中。自主的缺失,生态的可持续将是不可能的。没有自主,那麽动态的环境将会失衡,就好比瓦窑村经济类作物对传统作物种植空间的倾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