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
潘永荣 (社区伙伴贵州项目顾问) 何成文 (贵州省农科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兼副研究员) |
图 / | 何成文 |
编按: 中国贵州省麻山地区属高度「石漠化」地区,当地的生态受损情况严重。要恢复这里生态的一大重要举措,是保育当地的中华蜜蜂,因爲牠们是当地植物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花授粉昆虫。牠们一旦消亡,当地农作物将会减少丶本土植物逐渐消失,从而打断生物链,进一步危及已遭破毁的生态系统。但不幸地,由於当地近年植被受严重破坏丶部分农民又引入意大利蜂,幷大量使用农药,令土着中华蜜蜂减少至濒临灭绝边缘。因此,保育中华蜜蜂成了恢复生态的关键环节。要保育中华蜂,首先必须深入了解村民现时养殖牠们的基本情况及其与传统生活的关联,从而规划下一步行动。 社区伙伴遂於去年8月,支持伙伴机构在麻山腹地的紫云县宗地乡苗族地区进行爲期9个月的养蜂调查,不单发现传统养殖中华蜜蜂的信念和方法满有妙趣,当中蕴含人丶蜜蜂与自然相生相适的种种智慧,还看到盲目追慕新技术和规模化养蜂所引致的反效果。 |
中华蜜蜂是麻山地区植物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花授粉昆虫。 |
麻山是贵州省最贫困的地标之一,因过去以种麻爲主而得名,是一个以苗族和布依族爲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麻山的地貌特徵以岩溶佔多,集中连片,地势陡峭,山石裸露,土层瘠薄,植被稀少,气候乾旱少雨,生态系统极爲脆弱,严重影响当地乡民的生存。
从2011年3月开始,社区伙伴支持贵州省农科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丶湖南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丶贵州省草业研究所共同在麻山腹地石漠化地区开展生态恢复试验。工作之一的“中华蜜蜂保育现状调研”,让我们更了解蜜蜂养殖背後的生态观与相关知识,爲未来宏观的生态恢复提供思考方向。
调查发现,全乡22个村现有中蜂养殖约1053桶,每个村寨都有养殖农户,少的1桶,多的20馀桶,几乎都是保持采用传统养法。
传统养蜂:让蜜蜂自由穿梭於自然野生与家养中
麻山苗族传统养蜂一般采用木桶,也有个别用竹篾编制而成,然後敷上牛粪。将蜂桶悬挂或摆放於房前屋後丶屋顶丶果树下丶畜圈旁丶山洞里,蜂群主要是野蜂。苗民认爲“猪来穷,狗来富,蜂来旺”,多数养蜂农户的蜜蜂是自然飞来的,哪家有蜜蜂飞来,认爲那家人丁要兴旺;若蜂自然飞走,则预示该户人丁衰败,所以人们对自然来的蜂,精心照料,总担心牠离去。平常也把牠当成家庭成员之一,将蜂桶挂在门上或窗上,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看门守家,亦可以辟邪。就连家中老人过世,除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外,也给蜂桶戴上,否则牠会飞走。
当然也有一些养蜂爱好者或世家,会上山收捕野蜂,根据野蜜蜂排泄粪便的方向和飞翔方向寻找,找到後用一竹篓收捕回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蜂桶里,如果环境适合蜜蜂生存,蜜蜂就开始做窝,如果不适合生存却又飞到野外,变成“野蜂”。村民饲养的中华蜂常处於 "野生 —— 家养 —— 野生" 的生存状态,这很适合蜜蜂的生存特点,哪里环境好就选择在哪里生存,来来去去,与自然和谐相处。
更传统的做法是在野外岩洞丶树洞发现了蜂群後,乾脆原地保护,打上一个草标,表示该蜂群已有主人,任何人见“草标”後,都会自觉遵守,不轻易去收捕或割蜜,否则会遭责罚。主人担心的只是野兽偷食,爲防野兽,传统上当地人也有一些土办法,带着猎犬到洞口周边撒尿,野兽闻到狗尿味,落荒而逃。
现代农业:威胁中华蜜蜂的存活
现代农业也令当前麻山蜜蜂遇到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尤其是除草剂,死蜂普遍。其二是农作物种植品种逐步单一 —— 过去爲适应当地环境和生活需求,农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非常多,尤其是豆类和藤蔓作物,现这些作物多被单一的玉米所取代了,蜜源自然随之减少,影响了蜜蜂生存与蜂蜜质量。其三是意大利蜂的威胁 —— 境内有个别农户养殖引进的意大利蜂,同时外地养蜂者也常将几百箱的意大利蜂运到麻山放养,既与中华蜜蜂抢夺有限的蜜源,更直接猎杀了中华蜜蜂,而意大利蜂虽然産蜜量高,但其生物特性却未能爲当地植物有效传花授粉,意大利蜂已成爲外来入侵生物。
展开保护中华蜜蜂工作,一开始自然想到技术,是我们衆多生态农业项目走过的历程,这一个蜜蜂保育现状调查项目也不例外。因爲该项目合作伙伴多爲农学背景,又是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们很自然地向养殖户推广现代养蜂技术 —— 活框养殖等,幷动员大家规模化饲养,以给农户更多帮助与扶持。
现代养蜂法:增産增收 却未必能持续
在经济与技术的推动下,期望扩大养殖,幷从蜂蜜销售中获得更大收入的农户,部分放弃传统养殖法,改爲活框养殖。蜂蜜也从当年的80元/公斤,飈升到200元/公斤,给规模养殖的农户带来希望。
但以往的项目经验告诉我们,靠经济爲动力,依靠现代技术,却会受市场波动影响,村民们的积极性最容易受挫伤,弄得不好,甚至将整个传统産业毁於一旦!我们不得不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讨论传统技术与现代化问题。大家承认现代农业技术确给农民带来了增産丶增收,但也不能怀疑传统技术就是落後的,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给社区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传统养蜂习俗:蕴含重大的文化和生态价值
於是,他们在後期调查过程中变得更加重视对传统养蜂技术和相关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例如举办经验交流会,项目人员与养殖户共同探讨,发现蜜蜂养殖背後的一些价值 —— 除生计(经济)价值外,还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
传统上,人们养蜂的主要目的,一是爲了取蜜,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爲了“吃糖”,以解决当地不産糖问题;二是将蜂作爲吉祥物或宠物来喂养,保平安的同时,也可舒心养性;三是爲农作物丶植物传花受粉,使农産品增收,植物枝繁茂盛。四是养蜂人在当地比较受人尊重。每年於春丶秋末取蜜1—2次,得多得少都与亲戚朋友和邻里分享,不仅加强了人们的情感联系,更促进了人与人的和睦共处。
"养了蜂,就十分关注蜜源与环境"
“不养蜂,不关心蜜源与环境;养了蜂,就十分关注蜜源与环境”,这是麻山养蜂人总结出来的心声体会。麻山人认爲当地中华蜜蜂养殖户较多,有赖於丰富的零星蜜源,尤其是南瓜丶豆类丶野藿香丶野桂花丶野菊花丶葛藤丶乌桕丶板栗花等。如在当地扩大养殖数量,得考虑自然生态的承受力。传统上的养蜂禁忌,是最多只能养9桶/户,多了要倒置放养,及只有土丶木命的人才能养。限量养殖的背後不毋因由,现时村民认爲这可限制盲目扩大养殖数量,以免超过生态的承载力。这样,正如田坝村姚正荣延续养蜂祖业,每发展到10桶,就叫兄弟们来扛去喂养,可兄弟们的命无一是土和木,不知扛去了多少,都无一养成。现他养有20多桶,坚持传统养殖法,多出来的是倒立放养的,不这样,他担心犯忌。虽然不太知道禁忌背後的微义,就只知这种祖辈传承能济事。
甚麽动力才令生存变得可持续?
反之,曾经出现这样一桩事情:湾塘村村民杨石保被现代养殖法迷倒,20余桶全改用活箱养殖,以便清扫与割蜜丶分箱等管理上的方便。却不知是由於现代技术不好掌握,还是当地中华蜜蜂本身就不喜欢住这“洋房”——活框,他的蜜蜂现几乎全飞走了!
经过与村民的共同回顾和探讨,尤其是对养蜂多元价值的挖掘後,加上现实的一些案例,提升了村民对传统养蜂技术和相关文化的自信,对保护和恢复生态的意识也加强了,同时也爲我们和伙伴带来共同的省思:“非经济动力才是可持续的!”
活动相片分享: | |||||||||||
+ 击点放大图片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