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起动——从节能关注气候变化

参与“葵涌社区能源行动网络”项目义工队的惠芳,为人仗义,在探访劏房(分间的楼宇单位)住户时,认识了独居的陈婆婆,聆听她的需要和生活点滴,为她更换节能灯管后,还主动留下联络方法,让陈婆婆有需要时可以找她。义工队是项目的重要连结,当中有劏房居民、学生、退休人士、家庭主妇,好些更是因为接受服务后被激发而加入。

在地伙伴与义工同心协作

社区伙伴一直关注生态与环境、气候变化议题如何连结社区。在2021年,我们有机会与低碳想创坊合作项目“葵涌社区能源行动网络”,探索把议题带进社区,改善能源效益,提升社区对气候议题的关注和行动。低碳想创坊成立于2014年,重视赋能予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推广低碳生活。项目设定在葵涌,区内有相当人口为低收入家庭、在职贫穷、少数族裔、新来港人士,并有八千多个家庭住在劏房,卫生环境恶劣、室内外空气质素差。

低碳想创坊虽然在社区内没有基地,但积极联系当地理念相同的非政府组织,成为“低碳社区伙伴”。医护行者关注街坊特别是长者的健康,发展了良好的义工网络,包括少数族裔,协作招募及培训义工。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在社区扎根数十年,与街坊熟悉,协作识别有需要的居民。“喜动社区”推动社区减废、低碳饮食,传承维修电器和保养知识,正好能协作维修工作坊。项目启动以来,有31名社区义工参与培训,成为“低碳社区领袖”。培训除了专业技能和家访技巧,还包括气候变化、气候公义、能源贫穷、节能等议题的学习。


义工的背景多元,包括劏房户及家庭主妇等,
在参与服务后,与居民建立街坊情谊,彼此照应。

地区伙伴、义工、技术人员探访劏房户和独居长者,了解居民的需要,开展不同的节能项目。劏房分间不同区域,为了采光,住户都安装了多支普通灯管,推高了室内温度,也增加了电费。而窗外虫鼠为患,就算闷热,居民都不敢打开窗通风,只能开冷气降温,却又遭业主滥加电费。义工会替住户安装及更换低碳节能的 LED(发光二极管)灯泡和灯管。居民胡女士对新的灯光非常满意,尤其能改善女儿的学习环境;有居民反映每期电费可节省约200元。

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素,低碳想创坊与岭南大学创业行动总监高永贤博士合作,设计了便携式空气清新机以耗能低的USB充电,经实测可过滤空气污染物达约90%,而且结构简洁,中学生在指导下能顺利组装,劏房户可以自行更换滤网,而成本仅数十元。有劏房户反映使用后鼻敏感症状有改善。


义工经过培训成为“低碳社区领袖”,培训除了维修技能,
还包括气候变化、气候公义、能源贫穷等议题的学习。

低碳社区有可能!

这一年,共有20户劏房居民和独居长者更换了节能设备,街坊从中吸收了技能和知识,迈向赋能的一步。独居长者方女士,在义工替她维修厨房抽气扇后,主动参加工作坊,学习电器维修。低碳想创坊也举办空气清新机DIY工作坊,培训居民自行组装,增加他们解决生活难题的信心,从中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方法。

居民在目睹了生活的实际变化后,渐渐关注节能背后的气候变化信息。低碳想创坊同样从生活和兴趣切入,举办气候危机与节能、再生能源、电费管理等讲座、低碳生活体验工作坊、结合人与自然的生态游等。疫情期间,举办清洁龙鼓滩活动,参加的家庭都想把气候危机、海洋污染等信息带给孩子。低碳想创坊也正在为葵涌居民开发一个线上平台,可以分享减碳的生活信息、健康知识,甚至更换LED灯的需求,借此拓宽社区网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中一个伙伴机构同工曾分享说,低碳生活、能源贫穷在街坊来说很遥远,但项目行动让街坊感到实际帮助,街坊就愿意听下去、理解下去,慢慢的“事情真的很上心”。

在社区不同持分者、伙伴、义工的协力下,葵涌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正在扩大,低碳社区互助网络正在形成,创新的项目也变得更有可能。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