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文化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阿卡传统中以荡秋千庆祝新年

文 / 申顶芳(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
王明生(勐腊县哈尼族学会)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退休老教师王明生从2008年开始以搜集整理勐腊县哈尼阿卡家谱为理由,自费走村串寨,深入民间艺人,一边搜集家谱,一边调查研究。到2010年,他走遍了勐腊境内73个哈尼阿卡村寨,搜集到了二百五十多个家谱。过程中,他接触了很多阿卡人,听到了阿卡人对发展的不同的声音,同时也看到了阿卡社区令人担扰的问题。居住在西双版纳的阿卡人因发展“需要”,导致了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的变化和破坏。尤其是近代橡胶、香蕉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对于阿卡人来说,再者加上受强势文化的冲击,部分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环境条件,使阿卡社区展现出:一方面阿卡人的传统文化不断消失,由此造成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力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阿卡人接受的“先进文化”教育不够,其对“先进文化”的接受和实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造成阿卡人不能很好的遵守和执行“先进文化”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甚至用法律也没有能够治理好阿卡社区。阿卡人的思想和意识出现了空白区,既失去了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又没有学会和掌握现代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2010年他率先成立了勐腊县哈尼族学会,作为会长带领其他的会员开始开展阿卡文化的恢复和传承工作。他认为在现阶段阿卡人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主要有:首先,漠视自身的传统文化,不遵守传统的道德,不举行传统的节庆活动,不说民族话,不着民族服装,不取民族姓名。在生产生活、在节日庆典及婚丧嫁娶,随意、混乱。其次,是道德层次下滑,尊老、养老、教育子女出了问题,家庭、婚姻观念淡薄。最后,是不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一切为了经济利益,大肆向自然实行掠夺性的开发,背弃了祖宗的“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从2011年开始,在香港社区伙伴的支持下,勐腊县哈尼族学会合作开展了阿卡文化和精神的恢复和传承的项目活动。项目旨在融入理性思考、文化认同、社会精神和感官了解四个元素,以推动哈尼社区的文化反思、传承和教育。所谓理性思考是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着重传统哈尼文化和现化主流文化的反思,使社区意识当前面对的问题和根源。所谓文化认同,是指再发现和认识哈尼文化中对自然的歌颂和尊敬,唤醒社区对文化的自豪和认同。所谓社会精神,是指从传统社区活动中,重新认识当中的内涵,包括道德和行为规范,及与自然和谐相处。所谓感官了解,是指藉社区共同参与到愉悦的文化活动,满足精神的需求,以唤醒文化的记忆。

       在这样的目标之下,学会在村级、县/市以及跨区域的层面上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达到“点”和“面”的结合。在村级层面,开展了社区为本的调查活动和行动研究,让村民自己去调查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及尊重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精神。村民调查的内容包括了阿卡开天辟地的古歌、故事、家谱、传统社区管理制度、传统村落布局、历法等。社区的传统组织,按一个社区需要的职能分“咀、批、纪”三个部分,有家族分工的意味。“咀”是老人议事厅,有家族代表;“咀玛”为头人,是世袭的,必须要家庭和睦,心宽德厚,负责寨门、千秋、圣井、神树等重要社区精神地标的树立,稳定精神信仰。“批”指精神方面具有某一种知识的人,管人的生前死后的事情,如死后念经、出生时念经,和治疗心理方面的疾病。“纪”为物质生活方面具有技能的人。然而,半个世纪以来(自1958—2010年,)勐腊哈尼阿卡传统文化受各种政治运动和主流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摧残,这些组织已经消失,到2010年精通哈尼阿卡传统文化人所剩无几。因此,王明生老人提出创建民间艺人“松沙曼麻”队伍的倡议,由“松沙曼麻”来代替千百年以来阿卡“咀、匹、纪”的职责和义务,要“松沙曼麻”团队来担当阿卡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槽泊的职责和重任。

       松沙曼麻代表“三个和谐,具体指:人与人,人与自然,阿卡支系间”的和谐。 成为松沙曼麻的条件:团队/群众推荐,品德好,敢说敢干,有创新能力,有专长并且可以发挥,热爱阿卡文化,家庭要和谐、要得到家庭的支持,拥护党和政府,身体健康,自愿,有奉献精神。松沙曼麻成立后已积极参与研讨和示范阿卡文化,在勐腊,甚至西双版纳和东南亚的阿卡社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传统的阿卡文化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与灵”以一道寨门相隔。这民族的生态观反映在人们划分生活环境的七种景观,作为空间管理,约束人的行为的依据。七种景观分别为:村寨、护寨林(内有圣井)、风景林(坟山、神树)、砍柴林(不能:种地)、养牲畜地(现变成保护区),与轮歇地(现在变成茶园和果园),及野外属于动物的世界(现变成保护区)。在这样的理解之下,学会在阿卡社区开展研讨会和传统文化示范活动,唤起社区对阿卡文化的记忆,推动社区去处理所面对的生态和社区问题。

       在县级层面,哈尼学会与广大的社区和其他学会组织定期的阿卡文化反思讨论会、传统文化活动和文化示范和观摩活动,探讨如何恢复和“规范”适宜本地的阿卡文化活动。比如,在一些社区协助恢复了村寨的“的行”(意为广场,是社区公共活动场所,承载社区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和郎扛”(意为寨门,区分社区里外的布局,作为人的行为指引)和开展“阿培”(即节日活动)。 

       在跨区域层面,哈尼学会组织了到泰国、老挝、缅甸等国家的阿卡社区的“寻根”活动,与这些国家的阿卡人学习和探讨阿卡的文化,以发现勐腊的阿卡人丢失了哪些文化和精神。

       为了“点”与“面”的结合,学会在勐腊共选择了广南里、坝落、红毛树、贺罗一组、下回边、上中良6个社区作为实验示范点,在这些社区开展社区为本的调查、社区传统节日恢复和县区级的传统文化活动等。希望通过这些示范社区的行动影响其它阿卡社区。

       距今为止,在哈尼学会的协助下,一些项目社区恢复了一些传统的节日、寨门、圣井和仪式等。一些哈尼社区也已经把传统文化的恢复从“做给别人看”转化为“自觉”。社区里的氛围和秩序变好了。同时,他们也希望到没有开展文化恢复的其他的哈尼社区去推动,让其他的社区也感受都恢复传统文化的好处。

       虽然王明生老人和他的团队在勐腊以致整个西双版纳州推动了各种各样的阿卡文化恢复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活动,但是恢复阿卡人的文化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由于勐腊县的哈尼族阿卡人的文化间断时间太长,阿卡人的文化记忆变得很模糊,加上外来的文化的影响,阿卡人内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已多元化,因此如何在文化的理解多元化的基础上恢复是一个挑战。不过,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探讨,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另外,勐腊县大多数阿卡村寨已破坏了村落的景观布局、种植了大量橡胶,人们对景观布局的精神上虽然认同和接受,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只有极少数的社区愿意去恢复护寨林和风景林。然而,也有一些社区,比如广南里村,在项目开始前就有护寨林和风景林,希望这些能成为其它社区恢复村落景观布局的窗口。

--

* 本案例来自社区伙伴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出版的《山地未来——来自世界山地的灵感与创新》一书。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