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哈尼族阿卡人文化與社區可持續發展

 

阿卡傳統中以蕩秋千慶祝新年

文 / 申頂芳(夢南舍可持續發展服務中心)
王明生(勐臘縣哈尼族學會)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退休老教師王明生從2008年開始以搜集整理勐臘縣哈尼阿卡家譜爲理由,自費走村串寨,深入民間藝人,一邊搜集家譜,一邊調查研究。到2010年,他走遍了勐臘境內73個哈尼阿卡村寨,搜集到了二百五十多個家譜。過程中,他接觸了很多阿卡人,聽到了阿卡人對發展的不同的聲音,同時也看到了阿卡社區令人擔擾的問題。居住在西雙版納的阿卡人因發展“需要”,導致了自然環境、生産和生活方式等的變化和破壞。尤其是近代橡膠、香蕉和其他經濟作物的大面積種植,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對于阿卡人來說,再者加上受強勢文化的衝擊,部分傳統文化失去了生存的環境條件,使阿卡社區展現出:一方面阿卡人的傳統文化不斷消失,由此造成傳統文化、習俗和行爲規範的約束力不斷降低;另一方面,阿卡人接受的“先進文化”教育不夠,其對“先進文化”的接受和實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造成阿卡人不能很好的遵守和執行“先進文化”倡導的道德和行爲規範,甚至用法律也沒有能夠治理好阿卡社區。阿卡人的思想和意識出現了空白區,既失去了傳統的道德規範和行爲規範,又沒有學會和掌握現代的道德規範和行爲規範。

       2010年他率先成立了勐臘縣哈尼族學會,作爲會長帶領其他的會員開始開展阿卡文化的恢複和傳承工作。他認爲在現階段阿卡人文化傳承面臨的問題主要有:首先,漠視自身的傳統文化,不遵守傳統的道德,不舉行傳統的節慶活動,不說民族話,不著民族服裝,不取民族姓名。在生産生活、在節日慶典及婚喪嫁娶,隨意、混亂。其次,是道德層次下滑,尊老、養老、教育子女出了問題,家庭、婚姻觀念淡薄。最後,是不能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一切爲了經濟利益,大肆向自然實行掠奪性的開發,背棄了祖宗的“萬物有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

       從2011年開始,在香港社區伙伴的支持下,勐臘縣哈尼族學會合作開展了阿卡文化和精神的恢複和傳承的項目活動。項目旨在融入理性思考、文化認同、社會精神和感官了解四個元素,以推動哈尼社區的文化反思、傳承和教育。所謂理性思考是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時,著重傳統哈尼文化和現化主流文化的反思,使社區意識當前面對的問題和根源。所謂文化認同,是指再發現和認識哈尼文化中對自然的歌頌和尊敬,喚醒社區對文化的自豪和認同。所謂社會精神,是指從傳統社區活動中,重新認識當中的內涵,包括道德和行爲規範,及與自然和諧相處。所謂感官了解,是指藉社區共同參與到愉悅的文化活動,滿足精神的需求,以喚醒文化的記憶。

       在這樣的目標之下,學會在村級、縣/市以及跨區域的層面上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活動,以達到“點”和“面”的結合。在村級層面,開展了社區爲本的調查活動和行動研究,讓村民自己去調查自己的傳統文化以及尊重自然和簡樸生活的精神。村民調查的內容包括了阿卡開天辟地的古歌、故事、家譜、傳統社區管理制度、傳統村落布局、曆法等。社區的傳統組織,按一個社區需要的職能分“咀、批、紀”三個部分,有家族分工的意味。“咀”是老人議事廳,有家族代表;“咀瑪”爲頭人,是世襲的,必須要家庭和睦,心寬德厚,負責寨門、千秋、聖井、神樹等重要社區精神地標的樹立,穩定精神信仰。“批”指精神方面具有某一種知識的人,管人的生前死後的事情,如死後念經、出生時念經,和治療心理方面的疾病。“紀”爲物質生活方面具有技能的人。然而,半個世紀以來(自1958—2010年,)勐臘哈尼阿卡傳統文化受各種政治運動和主流強勢文化的衝擊和摧殘,這些組織已經消失,到2010年精通哈尼阿卡傳統文化人所剩無幾。因此,王明生老人提出創建民間藝人“松沙曼麻”隊伍的倡議,由“松沙曼麻”來代替千百年以來阿卡“咀、匹、紀”的職責和義務,要“松沙曼麻”團隊來擔當阿卡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槽泊的職責和重任。

       松沙曼麻代表“三個和諧,具體指:人與人,人與自然,阿卡支系間”的和諧。 成爲松沙曼麻的條件:團隊/群衆推薦,品德好,敢說敢幹,有創新能力,有專長並且可以發揮,熱愛阿卡文化,家庭要和諧、要得到家庭的支持,擁護黨和政府,身體健康,自願,有奉獻精神。松沙曼麻成立後已積極參與研討和示範阿卡文化,在勐臘,甚至西雙版納和東南亞的阿卡社區都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另外,傳統的阿卡文化相信萬物有靈,認爲“人與靈”以一道寨門相隔。這民族的生態觀反映在人們劃分生活環境的七種景觀,作爲空間管理,約束人的行爲的依據。七種景觀分別爲:村寨、護寨林(內有聖井)、風景林(墳山、神樹)、砍柴林(不能:種地)、養牲畜地(現變成保護區),與輪歇地(現在變成茶園和果園),及野外屬于動物的世界(現變成保護區)。在這樣的理解之下,學會在阿卡社區開展研討會和傳統文化示範活動,喚起社區對阿卡文化的記憶,推動社區去處理所面對的生態和社區問題。

       在縣級層面,哈尼學會與廣大的社區和其他學會組織定期的阿卡文化反思討論會、傳統文化活動和文化示範和觀摩活動,探討如何恢複和“規範”適宜本地的阿卡文化活動。比如,在一些社區協助恢複了村寨的“的行”(意爲廣場,是社區公共活動場所,承載社區教育和文化傳承功能)、和郎扛”(意爲寨門,區分社區裏外的布局,作爲人的行爲指引)和開展“阿培”(即節日活動)。 

       在跨區域層面,哈尼學會組織了到泰國、老撾、緬甸等國家的阿卡社區的“尋根”活動,與這些國家的阿卡人學習和探討阿卡的文化,以發現勐臘的阿卡人丟失了哪些文化和精神。

       爲了“點”與“面”的結合,學會在勐臘共選擇了廣南裏、壩落、紅毛樹、賀羅一組、下回邊、上中良6個社區作爲實驗示範點,在這些社區開展社區爲本的調查、社區傳統節日恢複和縣區級的傳統文化活動等。希望通過這些示範社區的行動影響其它阿卡社區。

       距今爲止,在哈尼學會的協助下,一些項目社區恢複了一些傳統的節日、寨門、聖井和儀式等。一些哈尼社區也已經把傳統文化的恢複從“做給別人看”轉化爲“自覺”。社區裏的氛圍和秩序變好了。同時,他們也希望到沒有開展文化恢複的其他的哈尼社區去推動,讓其他的社區也感受都恢複傳統文化的好處。

       雖然王明生老人和他的團隊在勐臘以致整個西雙版納州推動了各種各樣的阿卡文化恢複和社區可持續發展活動,但是恢複阿卡人的文化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一些挑戰。由于勐臘縣的哈尼族阿卡人的文化間斷時間太長,阿卡人的文化記憶變得很模糊,加上外來的文化的影響,阿卡人內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已多元化,因此如何在文化的理解多元化的基礎上恢複是一個挑戰。不過,從社區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探討,就會相對容易一些。另外,勐臘縣大多數阿卡村寨已破壞了村落的景觀布局、種植了大量橡膠,人們對景觀布局的精神上雖然認同和接受,但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只有極少數的社區願意去恢複護寨林和風景林。然而,也有一些社區,比如廣南裏村,在項目開始前就有護寨林和風景林,希望這些能成爲其它社區恢複村落景觀布局的窗口。

--

* 本案例來自社區伙伴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出版的《山地未來——來自世界山地的靈感與創新》。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