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大山,保護我們的生活

保护大山, 保护我们的生活

雲南迪慶州維西縣白馬雪山腳下聚居著一些傈僳族的村子,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重要的棲息地,村子的集體林和生產生活範圍很多在自然保護區內,因此村民的林下採集、放牧、狩獵等生計方式受到很大限制。當地村民與保護區管理局都在尋找辦法,希望能平衡生產生活與生態保護。

2013年,社區伙伴與迪慶州的白馬雪山國家保護區維西分局(以下稱維西分局)合作,支持維西分局對當地護林員的能力培養,以砍伐柴薪等議題的學習和調查為切入點,尋找本地傳統經驗,提高保護生態的意識。2017年,除了與護林員合作外,也擴大到很多普通的村民。維西分局發現在當地存在一些運作穩定、關心山林和社區的村民網絡。包括在高原草甸一起放牧的牧民、每天聚首的老人和婦女等。

2017年11月,伙伴組織村民網路骨幹參加了「社區調查」的培訓,村民認識到可以通過調查這種方法來理清社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三個村子的39位村民,包括婦女、護林員、老人等組建了10個調查小組,確定了七個調查議題,包括森林保護、村寨衛生、傳統文化等。

放牧調查小組有七位村民,他們感興趣的調查議題是草場與放牧的衝突。調查小組的成員發現,傳統上祖輩對放牧的季節和草場的選擇是有一定要求和規則的,這些要求正是結合季節的變化,考慮到需要恢復草場,保障了牧民的放牧需求。但是建立了保護區之後,就意味著放牧的區域有了限制,在與其他牧民討論後,大家認為可以種植牧草,緩解恢復草場和放牧的矛盾。

婦女調查小組感興趣的議題是村寨衛生和傳統文化,婦女認為打掃村寨的衛生讓村子變乾淨,有利於身體健康,同時也加強了婦女之間的交流。婦女小組還向村裏的老人請教傈僳族的歷史和村寨的故事,她們也希望恢復村寨的傳統樂器和服飾,在村寨傳統的傈僳族節日上用傳統的樂器和歌舞,向村寨的年輕人展示自己的文化,加強村民對社區的認同。

不同小組帶來了不同的創新議題和行動,例如透過改善蜂箱、餵豬槽等,用其他材料替代樹木,減少砍伐大樹。調查小組之間會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加強了調查小組對持續調查—討論—行動的信心和動力。

我們看到挖掘/ 發掘這些社區已有的傳統/現代組織和平台,結合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有利於激發村民關心社區的公共議題,加強凝聚。調查小組的成員成為這些群體的協作者,帶領村民一起發現問題和討論,最終帶來實際的行動和改變。

(摘自《社區伙伴年報 2017-2018》)

 

最新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