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伙伴相信,要重建和推動可持續生活,便要認識、反思深植于社區傳統的精神、文化價值及實踐。過去十多年來,我們與社區一道發展出具有反思文化視角的社區調查等工作手法,讓文化反思回到生活日常,應用於可持續生活學習,培養社區精神。2018年初春,我們與西雙版納納版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管理局)合作啟動社區調查培訓,這是在社區調查基礎上的推展。
這個保護區被譽為「鑲嵌在熱帶北緣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宗旨,流域內村民不搬遷。在保護區內居住著六個有代表性的世居少數民族,如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他們與森林有著密切的共生關係,也造就了豐富的生態文化。
管理局與社區伙伴的合作開始於2014年,協作核心村民開展社區調查及相關的社區行動。區內的三個布朗族村寨是社區伙伴的項目點。保護區原來主要是通過經濟發展來促進保護區內的生態保護工作,而與社區伙伴的合作,是希望多一個反思文化的視角,在保護區內探索其文化根源和社會文化。現在又增加了一個哈尼族村寨和一個拉祜族村寨。直接參與者則包括1,106位村民和38位護林員,他們來自26個村,這些村子共有約4,000人。
管理局的伙伴在2018年3月社區調查培訓前,分別走訪了幾個村子,通過社區漫步、案例分享、分組討論等,協作參與的社區骨幹重新認識社區存在的問題。
村民在社區調查的每一步驟中,都親自參與,親身經歷;社區調查通過漫步、拍攝、社區小報、觀察、訪談、向老人學習等方式進行,這些方法很多是村民想出來的,調查什麼議題,也是村民說了算。他們的議題基本上結合了社區的特點和需求,但村民缺乏深入挖掘/ 發掘問題原因的能力,協作者就從文化視角來協助分析問題,並發掘這些問題與社區凝聚力、文化認同感之間的聯繫。
社區調查原則之一,是通過社區調查激發社區的主體感,這也是培養文化自信、增加社區歸屬感的過程。這些議題多以行動為導向,社區認為重要並且通過調查能說得清為何重要的,社區內部也就容易達成共識,成為社區重要的潛力,從而導向集體行動。曼呂村有一位護林員,他曾經推動調查「布朗族的傳統手工造紙」,帶出了手工造紙的原料、製作技術、紙的使用等系列議題,這個調查激發了村民對自己文化的興趣,村民很願意和他交流,也希望在他的協作下讓曼呂村恢復傳統手工造紙的技術。
(摘自《社區伙伴年報 2017-2018》)